玄玄五千言,言言推其端

玄玄五千言,言言推其端

诗句读音
言言推其端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六桓
拼音: yán yántuīqí|jīduān
玄玄五千言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xuán xuánwǔ qiān yán

玄玄五千言,言言推其端释义

【言言】1.指欢言。《诗·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唐孟郊《自惜》诗:“徒有言言旧,惭无默默新。”清龚自珍《怀我生之先箴》:“吾末从而游,吾恍惚与言言,与语语。”2.高大貌;茂盛貌。《诗·大雅·皇矣》:“临衝闲闲,崇墉言言。”毛传:“言言,高大也。”孔颖达疏:“言言是城之状,故为高大。”宋王令《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桑麻言言兮,田野孔治。”明宋濂《篷轩铭》:“斯堂暨轩,闲闲言言。”3.用言语表达。《列子·说符》:“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张湛注:“言言则无微隐。”卢重玄解:“夫情生而事彰,味

【推】《唐韻》他回切《集韻》《韻會》《正韻》通回切,退平聲。《說文》排也。《增韻》盪也,擠也。一曰進之也。《禮·月令》孟春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左傳·襄十四年》或輓之,或推之。《註》前牽爲輓,後送爲推。又移也。《詩·大雅》旱旣太甚,則不可推。《疏》不可令之移去矣。推是遠離之辭。又讓所有以予人也。《史記·淮隂侯傳》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後漢·光武紀》推赤心置人腹中。又卻也,諉也。又《唐韻》昌錐切《集韻》《韻會》川錐切,音。順遷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又《增韻》擇也,獎也,奉也。亦

【其】〔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又山名。《前漢·

【端】〔古文〕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註》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端者,首也。人皆有

【玄玄】貌;幽远貌。汉蔡邕《翟先生碑》:“挹之若江湖,仰之若华光,玄玄焉测之则无源,汪汪焉酌之则不竭。”明宋濂《调息解》:“储思於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明许时泉《武陵春》:“云窟重重仅碍肩,丹崖石磴路玄玄。”2.《老子》“玄之又玄”之省。指道家所称的道。《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谈空空於释部,覈玄玄於道流。”李周翰注:“覈,考也;玄玄,谓‘玄之又玄’也;道流,谓老子也。”《法苑珠林》卷六九:“或阐玄玄以化民,或明空空以救物。”3.形容道的深奥、微妙。唐吕岩《七言》诗:“玄门玄理又玄玄,不死根元在汞铅。

【五千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终。”后以“五千言”为老子《道德经》的代称。唐白居易《养拙》诗:“迢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宋姜夔《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词:“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老聃作五千言,释迦有恒河沙数说,也还是东洋人中的‘好事之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