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老师达真趣,大震雷音椎法鼓
诗句 | 读音 |
---|---|
大震雷音椎法鼓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十姥 拼音: dà|dài|tàizhènléi yīnzhuī|chuífǎgǔ |
雪窦老师达真趣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四十五厚 拼音: xuě dòulǎo shīdá1qù|cù |
雪窦老师达真趣,大震雷音椎法鼓释义
【大】〔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
【震】〔古文〕《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音振。《說文》劈歷振物者。从雨辰聲。《註》徐鉉曰:今俗別作霹靂,非是。《易·說卦》震爲雷。《詩·小雅》震電。《傳》震,雷也。《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廟。《疏》雷之甚者爲震。《釋名》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又卦名。《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又《易·說卦》震,動也。《書·舜典》震驚朕師。《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詩·周頌》薄言震之。莫不震。《春秋·文九年》地震。《疏》公羊傳曰:震者何,動地也。《周語》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隂迫而不
【雷音】雷声。《初学记》卷二引南朝梁简文帝《开霁》诗:“雷音稍入岭,电影尚连城。”2.雷鸣般的声音。唐杜牧《杜秋娘》诗:“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3.佛教语。佛说法的声音。谓其如雷震,故称。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若夫法云深藏,师子雷音,梵志往生,声闻説戒,雪山罗汉之论,鷲岭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元耶律楚材《自赞》:“手中玉麈震雷音,説尽人间无限事。”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六引康同璧诗:“恒河落日滔滔尽,祇树雷音付落花。”汉
【椎】《唐韻》《正韻》直追切《集韻》傳追切,音追。通作槌。俗作桘。《說文》擊也。又鐵椎也。《戰國策》秦遺連環,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已解矣。《史記·信陵君傳》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又《揚子·方言》椎,齊謂之終葵。又椎鈍,不曲橈也。《前漢·周勃傳》樸椎少文。又《釋名》椎,推也。耒亦椎也。又《集韻》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鼓】〔古文〕《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又《前漢·五行
【雪窦】山名。山在浙江省奉化市西,为四明山别峰,有雪窦寺、妙高台、飞雪亭、千丈岩瀑、三隐潭瀑等名胜。《景德传灯录·明州雪窦山常通禅师》:“明州雪竇山常通禪师,邢州人也,姓李氏,入鹊山出家……大顺二年,郡守请居雪竇,鬱然盛化。”元成廷珪《送澄上人游浙东》诗之一:“晓饭天童笋,春泉雪竇茶。”2.寺名。在雪窦山。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雪竇在四明,与天童、育王俱号名刹。”3.唐宋时的一些高僧名号,因挂单雪窦寺而得名。宋苏轼《再和并答杨次公》:“高怀却有云门兴,好句争传雪竇风。”王十朋集注:“次公曰:‘雪竇禪师有集行
【老师】1.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田駢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唐韩愈《施先生墓铭》:“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弔。”宋欧阳修《问进士策》:“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説,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王闿运《今皇上七年以疆域为纪》:“名孚实副,许为老师。”2.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
【达】《廣韻》《集韻》他計切,音替。《字林》足滑也。《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註》达,滑也。又《集韻》他達切,音闥。與同。《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又陁葛切,音達。與達同。通也。一曰迭也。 俗作迖、迏,非。漢典考證:〔《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 謹照原文瘱改瘱。 考證:〔《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 謹照原文瘱改瘱。
【真】同眞。俗字。
【趣】《廣韻》《集韻》《韻會》七句切,音娶。《說文》疾也。《博雅》遽也。《廣韻》趣向。《易·繫辭》變通者,趣時者也。《詩·大雅》左右趣之。《音義》趣,七喻反。《傳》趣,趍也。《箋》左右之諸臣,皆促疾於事。《朱傳》趣之,趣向也。又《孝經序》會五經之指趣。又《梵書》蚊蚋小蟲之屬名諸趣。又《集韻》《韻會》此苟切,音。《書·立政》趣馬。《傳》趣,七口反。掌馬之官。《詩·小雅》蹶維趣馬。《箋》掌王馬之政。《疏》七走反。《周禮·夏官·趣馬註》趣馬,趣養馬者也。又《集韻》趨玉切,音促。《禮·月令》乃趣獄。《史記·項羽紀》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