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亹亹悬车後,秉礼拳拳易箦前
诗句 | 读音 |
---|---|
学经亹亹悬车後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xuéjīngwěi wěixuán chē |
秉礼拳拳易箦前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bǐnglǐquán quányì zéqián |
学经亹亹悬车後,秉礼拳拳易箦前释义
【学】《唐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音鷽。《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敎傳業曰學。朱子曰:學之爲言效也。《詩·周頌》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書·說命》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禮·學記》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又學校,庠序總名。《禮·王制》天子命之敎,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又姓。見《姓苑》。又叶許旣切,音戲。《前漢·匡張孔馬敘傳》樂安裒裒,古之文學。叶下司,司音細。又叶後
【经】〔古文〕坕《唐韻》《廣韻》古靈切《集韻》《韻會》《正韻》堅靈切,音涇。《說文》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經,謂經緯。又《易·頤卦》拂經於丘。《註》經猶義也。又《書·酒誥》經德秉哲。《傳》能常德持智。《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又《詩·大雅》經之營之。《傳》經,度之也。又《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註》經,謂爲之里。《疏》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又《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註》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又《禮·月
【亹亹】勤勉不倦貌。《诗·大雅·崧高》:“亹亹申伯,王纘之事。”《汉书·张敞传》:“今陛下游意於太平,劳精於政事,亹亹不舍昼夜。”宋叶适《故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赵公墓铭》:“若夫兢兢于道德之意,而亹亹于事物之实,则前辈所难能也。”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且此生未及竟者,来生固可以补之,復何所惮而不亹亹。”2.行进貌。《楚辞·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王逸注:“亹亹,进貌。”《文选·陆机<赴洛>诗》:“亹亹孤兽骋,嚶嚶思鸟吟。”李善注:“亹亹,走貌也。”3.水流貌。《文选·左思<吴都赋>》:“
【悬车】形容险阻。唐杜甫《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仇兆鳌注:“即所谓在德不在险。”参见“悬车束马”。2.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作“县车”。三国魏缪袭《挽歌诗》:“白日入虞渊,悬车息駟马。”明何景明《古冢赋》:“哀悬车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汉班固《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
【秉】《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音丙。禾盈把也。《詩·小雅》彼有遺秉。《疏》秉,把也。《禮·聘禮》四秉曰筥。《註》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萊易閒刈稻聚把有名爲筥者。又米數。《禮·聘禮》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又《小爾雅》鐘二謂之秉,秉十六斛。○按《儀禮》禾米之秉,字同異。惟徐氏《韻譜》二石爲秉,又是一說。蓋石卽斛也。冉子與粟五秉。據《儀禮》爲八十石,據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別,俟考正。又執持也。《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詩·大雅》民之秉彝。《書·君奭》秉德明恤。又
【礼】《集韻》禮古作礼。註詳十三畫。(禮)〔古文〕礼《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音蠡。《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又姓。《左傳》衞大夫禮孔。 《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拳拳】貌。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拳拳,綰臂双金环。”唐孟简《惜分阴》诗:“业广因苦功,拳拳志士心。”明方孝孺《题太史公手帖》:“将辞京师时,所发词意重厚,拳拳以古贤哲之事见勉。”吴咏湘《忆修水》:“我想像着你依然怀着那拳拳的忠心,用有力的臂膀挥舞着建设者的鎯头。”2.勤勉貌。《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今数遭变异,穀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封,违慈母之拳拳乎!”李贤注:“拳拳,犹勤勤也。”唐柳宗元《天爵论》:“拳拳於得善,孜孜於嗜学。
【易箦】。箦,华美的竹席。《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於牀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簀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按古时礼制,箦只用于大夫,曾参未曾为大夫,不当用,所以临终时要曾元为之更换。后因以称人病重将死为“易簀”。《周书·宇文广传》:“可斟酌前典,率由旧章。使易簀之言,得申遗言;黜殯之请,无亏令终。”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公生於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簀,亦在其寝。”清周亮工《<向远林诗>序》:“会戇叟出一编授余,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