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只从苗脉看,辞章不响语言求

学问只从苗脉看,辞章不响语言求

诗句读音
辞章不响语言求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十八尤
拼音: cí zhāngbù|fǒuxiǎngyǔ yánqiú
学问只从苗脉看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xué wènzhī|zhǐcóng|zòng2mài|mòkàn|kān

学问只从苗脉看,辞章不响语言求释义

【辞章】1.诗文的总称。《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贺﹞七岁能辞章。”宋叶适《栎斋藏书记》:“若夫言语之縟为辞章,千名百体,不胜浮矣,韩欧虽挈之於古,然而益趋於文也。”清刘大櫆《徐崑山文序》:“余性喜为辞章,崑山亦舍是无以为好。”2.文章的写作技巧;修辞。漢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响】〔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兩切,音享。《說文》聲也。从音鄕聲。《註》徐鍇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怳也,怳怳然浮也。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玉篇》應聲也。《書·大禹謨》惟影響。又方響,樂器。《杜陽雜編》太和九年,宮人沈阿翹進白玉方響。 《集韻》或作。《韻會》又作鄕。通作嚮饗。

【语言】。《大戴礼记·五帝德》:“吾欲以颜色取人,於灭明(澹臺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於予(宰我)邪改之。”《汉书·燕剌王刘旦传》:“上弃羣臣,无语言。”唐韩愈《寄三学士》诗:“或虑语言洩,传之落冤讎。”2.指书面语;诗文的句子。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全盛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四七:“周莱峰、王荆石学苏氏,止取法其语言气势,至説理处,自循正大之矩。”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他的语言工力很深,词汇非常丰富。”亦专指词汇。冯骥才《雕花烟斗》一:“他的话少

【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音裘。《說文》索也。《增韻》覓也,乞也。《易·乾卦》同氣相求。《詩·大雅》世德作求。又招來也。《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又等也。《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又姓。《三輔決錄》漢有求仲。又與裘通。《說文》裘字,古省作求。又與球通。《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

【学问】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贾山《至言》:“学问至於芻蕘者,求善无饜也。”唐韩愈《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2.知识,学识。《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宋苏轼《登州谢上表》:“而臣天资钝顽,学问寡浅。”《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未必强似公公。”老舍《茶馆》第二幕:“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只】《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

【从】《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俗平聲。《說文》本作从。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說命》后從諫則聖。又《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于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又《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云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又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又《廣韻》《集韻》七恭切,促平聲。《廣韻》從容也。《正韻》從容,舒緩貌。《書

【苗】〔古文〕《唐韻》武儦切《集韻》《韻會》《正韻》眉鑣切,音描。《說文》草生于田者,榖曰苗。凡草初生亦曰苗。《詩·王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魏風》碩碩,無食我苗。《註》嘉穀也。又《爾雅·釋天》夏獵曰苗。《註》爲苗除害也。《詩·小雅》之子于苗,徒囂囂。又《書·舜典》三苗于三危。《史記·夏本紀註》《神異經》: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饕餮,淫無理,名曰苗民。又《博雅》衆也。《後漢·鄧皇后紀》損膳解驂,以贍黎苗。又胤也。《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後漢·恂傳》功臣苗緒。又地名。《左

【脉】《正字通》俗脈字。《韻會》毛氏曰:字从月从。今从永者,誤也。永,古詠字。反永爲。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从,取邪流義,不當从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廢也。(脈)《集韻》莫獲切《正韻》莫白切,音麥。《說文》血理分袤行體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註》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註》鹹,水味。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