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点缀精神好,月下横陈骨格真
诗句 | 读音 |
---|---|
雪中点缀精神好 | 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三十二晧 拼音: xuě1|4diǎn zhuìjīng shénhǎo|hào |
月下横陈骨格真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yuè xiàhéng chéngǔ gé1 |
雪中点缀精神好,月下横陈骨格真释义
【雪】《唐韻》《集韻》相絕切《韻會》《正韻》蘇絕切,音。《說文》本作。凝雨。《元命包》隂凝爲雪。《釋名》雪,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下也。《埤雅》雪六出而成華,言凡草木華五出,雪華獨六出,隂之成數也。《詩·邶風》雨雪其雱。又《廣韻》除也。《韻會》洗也。《莊子·知北遊》澡雪而精神。《戰國策》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又《廣韻》拭也。《家語》以黍雪桃。《史記·酈食其傳》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又小雪、大雪,節名。見《後漢·律曆志》。又山名。《後漢·明帝紀註》天山卽祈連山。一名雪山。又陽春白雪,古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点缀】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浄,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宋李清照《渔家傲》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一章:“三五株晚熟的高粱,摇曳着火红的穗子,点缀着平原的秋色。”2.绘画的布局和着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若能沾湿绢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宋范成大《题范道士<二牛图>》诗:“目光炯炯狞而驯,点缀毫末俱逼真。”清戴名世《跋赵孟頫画》:
【精神】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汉王符《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元揭傒斯《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清刘大櫆《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好】〔古文〕《唐韻》呼皓切《集韻》《韻會》《正韻》許皓切,蒿上聲。美也,善也。《詩·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又相善也。《詩·衞風》永以爲好也。又好會也。《周禮·春官》琬圭以結好。《左傳·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又人名。張好好,年十三,姣麗善歌,杜牧置樂籍中。見《唐書·杜牧傳》。又曲名。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仙樂競奏,唱人閒好。見《武夷山志》。又《廣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音耗。《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詩·唐風》中心好之。又孔也。《
【月下】月光之下。南朝梁武帝《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前蜀韦庄《捣练篇》:“临风縹緲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宋文同《莲赋》:“张翠帷於月下兮,列綵仗於烟际。”元刘因《采石图》诗:“平生曾有金陵梦,似记扁舟月下归。”清阮大鋮《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2.指月下老人。明陈汝元《金莲记·媒合》:“月下传言,多蒙作伐,堂前醮酒,权作主婚。”参见“月下老人”。
【横陈】1.横卧,横躺。语本战国楚宋玉《讽赋》:“内怵惕兮徂玉牀,横自陈兮君之旁。”南朝梁沉约《梦见美人》诗:“立望復横陈,忽觉非在侧。”唐李商隐《北齐》诗之一:“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姚雪垠《长夜》一:“在这条官路上,他们已经好几次看到横陈在路旁的、被土匪杀害的尸体。”2.杂陈,横列。宋张师正《括异志·刘待制》:“先是驛居人见驱羣羊及负荷酒食横陈之具,入驛则无人。”清袁枚《泊石钟山正值水落见怪石森布绝无钟声》诗:“满地横陈怪石供,洞庭不奏钧天乐。”艾青《旷野》诗:“山坡横陈在前面,路转上了山坡。”
【骨格】动物的骨头架子。亦指人的体格;身材。《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玉英虽经了许多磨折,到底骨格犹存。将息数日,面容顿改。”沙汀《卢家秀》:“卢家秀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宽大,白晰红润的宽脸上长着一对大而发亮的眼睛。”2.比喻诗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体。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元陈宜甫《旧扇吟寄程雪楼廉使》:“携持骨格轻,发挥力量大。”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七:“章炳麟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并非因为他模仿魏晋,只是因为他有学问做底子,有论理做骨
【真】同眞。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