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

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

诗句读音
虚心闻地籁平仄:平 平 平 仄
拼音: xū xīnwéndì lài
妄意觅桃源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yìmìtáo yuán

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释义

【虚心】1.谦虚,不自满。《庄子·渔父》:“﹝孔子﹞曰:‘丘少而脩学,以至於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晋书·潘岳传》:“若乃弱志虚心,旷神远致……不自贵於物而物宗焉,不自重於人而人敬焉。”宋王安石《诸葛武侯》诗:“区区庸蜀支全魏,不是虚心岂得贤。”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2.一心向往。《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地籁】风吹大地的孔穴而发出的声响。《庄子·齐物论》:“地籟则众窍是已,人籟则比竹是已。”成玄英疏:“地籟则窍穴之徒,人籟则簫管之类。”《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籟而未闻地籟,女闻地籟而未闻天籟乎!”宋陆游《雪歌》:“初闻万窍号地籟,已见六出飞天花。”金元好问《空山河巨川虚白庵》诗之一:“空谷自能生地籟,浮云争得翳天光!”2.指穴谷。清徐昂发《雁门关》诗:“侧磴上空曲,攀危凌地籟。”典

【意】《唐韻》《集韻》《韻會》於記切《正韻》於戲切,音。志之發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爲情所意念謂之意。《禮運》非意之也。《註》意,心所無慮也。《疏》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無慮,卽慮無也。又與抑通。《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禮》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歟。意猶抑。《論語》抑與之歟。《漢石經》作意,抑猶意,古通用也。又《轉注古音》於宜切,音醫。《前漢·韓信傳》意嗚猝嗟。又叶乙力切,音億。《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頌功,請刻於石

【觅】《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狄切,銘入聲。《廣韻》求也。《魏志·管輅傳》覓索餘光。《晉書·武帝紀》是猶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又《唐書·南蠻傳》南詔以貝十六枚爲一覓。又《宋史·眞宗紀》祥符三年,以西凉府覓諾族瘴疫,賜藥。 《正字通》从爪从見。俗作覔。非。《字彙補》一作。《集韻》本作覛,亦書作,或作眽,非。

【桃源】1.“桃花源”的省称。南朝陈徐陵《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唐杜甫《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明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秦。”邹韬奋《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桃花源”。2.指桃源洞。唐李涉《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桃源不必在深山。”元任昱《清江引·题情》曲:“桃源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桃源洞”。3.宋时临安县嘉会门外泠水峪,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