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诗句读音
错认中庸误杀人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cuò rèn1|41wùshārén
须知明哲异全身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xū zhīmíng zhé4quán shēn

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释义

【错认】辨、认识。《唐律疏议·杂律·错认良人为奴婢》:“诸错认良人为奴婢者,徒二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仲仙词有‘悔当初错认你心同竝蒂莲,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庸】〔古文〕《唐韻》《廣韻》余封切《集韻》《類篇》《韻會》餘封切,音容。《說文》庸,用也。《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傳》將登用之。《莊子·齊物論》爲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又《爾雅·釋詁》常也。《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謹。《書·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傳》用我五等之禮接之,使有常。又《玉篇》功也。《書·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傳》庸,功也。《晉語》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註》國功曰功,民功曰庸。《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註》安有功者。又《地官·大

【误】《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故切,音寤。《說文》謬也。《書·立政》其勿誤于庶獄庶愼。《傳》誤,失也。《禮·聘義》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註》誤,謂禮節錯誤也。《前漢·張耳傳》君何言之誤。《吳志·周瑜傳》瑜精音樂,雖三爵後,其閒缺誤,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郞顧。又《字林》通作悞。惑也。《荀子·正論篇》是特姦人之誤于亂說,以欺愚者。

【杀】〔古文〕《唐韻》所八切《集韻》《韻會》《正韻》山戛切,音煞。《說文》戮也。《周禮·春官》內史掌王之八柄之法,以詔王治。五曰殺。《疏》太宰有誅無殺。此有殺無誅者,誅與殺相因,見爲過不止,則殺之也。又《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註》斬以鈇鉞,殺以刀刃。又《爾雅·釋詁》殺,克也。《郭註》隱元年公羊傳曰:克之者何,殺之也。又獲也。《禮·王制》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註》殺,獲也。又同死。《孟子》凶年不能殺。又忘也。《莊子·大宗師》殺生者不死。《註》李軌云:殺,猶亡也。亡生者不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须知】必须知道;应该知道。唐杜甫《鸂鶒》诗:“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全不肯施恩布德行王道,怎比那多谋足智雄曹操?你须知南阳诸葛应难料!”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2.见“须知册”。3.应用文体之一。对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知道的事项,多用作通告或指导性文件的名称。叶圣陶《四三集·一个练习生》:“‘我考上了,不过……’我递给他那张‘进局须知’。”王蒙《风筝飘带》:“须知挺复杂,看来不经过一周学习班的培训,是无法学会逛公园的

【明哲】亦作“明喆”。1.明智;洞察事理。《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孔传:“知事则为明智,明智则能制作法则。”《墨子·天志中》:“明哲维天,临君下土。”汉王逸《<楚辞章句>序》:“昔者孔子叡圣明喆,天生不羣。”唐杜甫《北征》诗:“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续范亭《赞范太君》:“﹝范太君﹞老而不守旧,为革命尽瘁而死,几至全家牺牲而无怨言,明哲坚强,老而益壮,是诚可贵。”2.指明智睿哲的人。晋葛洪《抱朴子·君道》:“明哲宣力於攸莅,黔庶让畔於藪泽。”唐元稹《祭淮渎文》:“明哲用兴,凶戾潜殛。”《负曝

【异】《廣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之切,音怡。《廣韻》已也。《書·堯典》异哉,試可乃已。《傳》异,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巳,惟鯀可試,無成乃退。《正義》异聲近巳,巳訓止,是停住之意,故爲退也。又《集韻》發歎也。又《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怡去聲。《說文》舉也。又《廣韻》退也。又與異通。《列子·楊朱篇》何以异哉。(異)〔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移去聲。《說文》分也,从廾从。予也。《博雅》異分也。《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又不同也

【全身】1.保全生命或名节。《诗·王风·君子阳阳序》:“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三国吴张悛《为吴令谢洵求为诸孙置守冡人表》:“若使羽位承前绪,世有哲王,一朝力屈,全身从命,则楚庙不隳,有后可冀。”北宋王禹偁《四皓庙碑》:“是知先生之出,非独谋汉也,实将救时也。先生之退,非独全身也,亦将矫世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适间这位贵友,途路之中,如此轻薄无状,岂是个全身远害的君子。”2.整个身体。茅盾《子夜》三:“她用一个脚尖支持着全身的重量,在那平稳光软的弹子台的绿呢上飞快地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