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
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释义
【霭】《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蓋切,音藹。《說文》雲貌。从雨,謁省聲。《集韻》或作。又《韻會》雲集貌。又《韻會》《正韻》依亥切,音欸。義同。又《韻會》氛也。又《廣韻》於葛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音遏。義同。
【愚公谷】在山东省淄博市西。汉刘向《说苑·政理》:“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时水又屈而逕杜山北,有愚公谷。”后以喻隐居之地。宋龚鼎臣《东原录》:“徐鉉题雷公井诗,亦曰:‘揜靄愚公谷,萧条羽客家。’”清戴移孝《训子》诗:“已入愚公谷,甘为郑子真。”亦省称“愚谷”。《南史·隐逸传序》:
【萧寥】1.寂寞冷落。五代徐铉《题雷公井》诗:“揜靄愚公谷,萧寥羽客家。”元揭傒斯《晓坐张先生朝阳轩》诗:“萧寥尘外事,风叶满窗间。”清魏之琇《买陂塘·苹花》词:“萧寥坐觉添秋思,还袭舞帬歌扇。”2.风雨声。唐孟郊《溧阳秋霁》诗:“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唐白居易《松声》诗:“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
【羽】《廣韻》《集韻》《韻會》王矩切,音禹。《說文》鳥長毛也。《廣韻》鳥翅也。《易·漸卦》其羽可用爲儀。《書·禹貢》齒革羽毛。《傳》羽,鳥羽。《周禮·天官·庖人》冬行鱻羽。《註》羽,鴈也。又《地官·司徒》宜羽物。《註》翟雉之屬。《禮·月令》其蟲羽。《註》象物从風鼓葉,飛鳥之屬。又五聲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又《大司樂》凡樂,圜鐘爲宮,黃鐘爲角,大簇爲徵,姑洗爲羽。《註》凡五聲,宮之所生,濁者爲角,淸者爲徵羽。《禮·月令》其音羽。《註》羽數四十八,屬水者,以爲最淸物之象也。又《樂記》宮
【客家】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以粤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最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客家话”。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阜、丰顺,其民自晋末踰岭,宅於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