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罢蟠桃王母去,江南肠断贺方回
诗句 | 读音 |
---|---|
宴罢蟠桃王母去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八語 拼音: yànbà|ba|pípán táowáng|wàng3qù |
江南肠断贺方回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jiāng náncháng duànhèfāng huí |
宴罢蟠桃王母去,江南肠断贺方回释义
【宴】《唐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音燕。《說文》安也。从宀妟聲。《爾雅·釋訓》宴宴,居息也。《易·隨卦》君子以嚮晦,入宴息。《詩·衞風》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註》言總角之時,與爾宴樂言笑也。又宴饗。古者饗爲盛禮,或饗而不宴,或宴而不饗。《左傳·宣十六年》王饗有體薦,宴有折俎。《註》饗則半解其體而薦之,宴則體解節折,升之於俎,使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也。又《集韻》通作燕。《詩·小雅》以燕樂嘉賔之心。《註》燕安也。又叶於旰切,音案。《班固·西都賦》殊形詭制,每各異觀。乗茵步輦,惟此息宴。觀去聲。
【蟠桃】1.神话中的仙桃。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西母蟠桃又綺筵。”2.桃的一种。果形扁圆,味甘美,汁不多。宋毛滂《清平乐》词:“欲助我公寿骨,蟠桃等见开花。”3.传说中的山
【母】《唐韻》《廣韻》《正韻》莫厚切《集韻》《韻會》莫後切,音某。《廣雅》母,牧也。言育養子也。《釋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韻》慕也。嬰兒所慕也。《說文》从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形。《蒼頡篇》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豎通者卽爲毋。《詩·小雅》母兮鞠我。又天地爲大父母。《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蔡邕·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又《老子·道德經》有名萬物之母。又日爲陽德之精,故稱日母。《枚乗·七發》流攬無窮。歸神日母。又元氣之本曰氣母。《莊子·大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
【江南】1.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汉以前一般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省、江西省一带;后来多指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江南之梦。”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属本州。”唐张九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陈毅《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江南。”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2.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隔江对峙,因称南朝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南。南朝
【肠断】悲痛。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於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唐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冰心《寄小读者》十一:“十二月十三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
【贺】《唐韻》胡箇切《集韻》《韻會》胡佐切,音侉。《說文》以禮物相奉慶也。《詩·大雅》四方來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禮·郊特牲》昏禮不賀人之序也。又《玉藻》有慶,非君賜不賀。《後漢·禮儀志》每月朔、歲首爲大朝受賀。又《廣韻》賀,勞也,加也。又《揚子·方言》賀,儋也。自關而西,隴、冀以往謂之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他,亦謂之賀。《唐書·郝處俊傳》羣臣皆賀戟侍。又姓。《玉海》賀氏,漢侍中慶純避安帝諱,攺爲賀。又複姓。《正字通》賀蘭、賀拔,皆複姓也。
【方回】1.古仙人名。相传于唐尧时曾隐于五柞山,尧聘为闾士,炼食云母粉,为人治病。道成,被劫持,闭于室中,求其传道。回乃化身而去,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终不可开。见汉刘向《列仙传·方回》。《后汉书·周磐传》:“昔方回、支父嗇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2.借指山野隐士。明胡应麟《诗薮·闰馀上》:“因悉采汇为一编,亡论《云门》大吕,即方回、阿段,例掇弗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