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樵烹紫笋,腰簟憩乌纱
焰樵烹紫笋,腰簟憩乌纱释义
【焰】《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以贍切,音豔。《玉篇》光也。《廣韻》本作爓。《集韻》亦作炎。互詳炎,爓二字註。
【樵】《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音譙。《說文》散木也。《左傳·桓十二年》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又采薪曰樵。《詩·小雅》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故采薪者謂之樵夫。《史記·孟嘗君傳》樵夫牧豎。又焚也。《公羊傳·桓七年》焚之者何,樵之也。又與譙通。《前漢·趙充國傳》爲壍壘木樵。《師古註》謂爲高樓以望敵也。 《集韻》或作藮,又作。字原从作艸下。又,同樵。
【烹】〔古文〕亯《唐韻》《正韻》普庚切《集韻》《韻會》披庚切,音磅。《說文》本作亯。《廣韻》俗亨字。詳亠部亨字註。《左傳·昭二十年》以烹魚肉。又《唐韻正》古音普郞反。《詩·小雅》或剝或烹,或肆將蹌。《墨子·耕柱篇》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史記·越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按說文,玉篇,類篇,亯字俱自爲部。說文玉篇無烹字。類篇火部內始收烹字。經傳本作亨,今俗用皆作烹矣。漢典考證:〔《詩·小雅》或剝或烹,或肆或蹌。〕 謹照原文或蹌改將蹌。 考證:〔《詩·小雅》或剝或烹,或肆
【紫笋】名。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膾缕落红鳞。”宋苏轼《宿临安净土寺》诗:“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宋陆游有《病酒新愈独卧苹风阁戏书》诗,自注:“紫笋,蒙顶之上者,其味尤重。”元冯子振《鹦鹉曲·顾渚紫笋》曲:“一枪旗,紫笋灵芽,摘得和烟和雨。”典
【腰】《集韻》《韻會》伊消切《正韻》伊堯切,音要。《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徐曰》要爲中關,所以自持也。《玉篇》骻也。《釋名》腰,約也,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又馬名。《古今注》古駿馬有飛兔腰褭。又天下形勢亦稱腰。《戰國策》梁者,山東之腰也。 《玉篇》本作要。《廣韻》或作。
【簟】《廣韻》徒玷切《集韻》《韻會》《正韻》徒點切,音扂。竹名。《南越志》博羅縣東洲足簟竹銘曰:簟竹旣大,薄且空中,節長一丈,其長如松。《贊寧·筍譜》簟竹,長二丈猶爲筍,可食。又《集韻》徒念切,音磹。《說文》竹席也。《釋名》簟,簟也,布之簟簟然平正也。《揚子·方言》宋謂之笙,關西謂之簟。《詩·齊風》簟茀朱鞹。《傳》方文席也。又《小雅》下莞上簟。《箋》竹葦曰簟。《禮·禮器》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設。《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註》桃笙,桃枝簟。吳人謂簟爲笙。又象牙以爲簟。又叶徒錦切《詩·小雅》下莞上簟,乃安斯寢。《朱
【憩】《集韻》本作愒,或作憇,亦書作。《詩·召南》召伯所憩。
【乌纱】1.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唐皮日休《夏景冲淡偶然作》诗:“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宋王禹偁《<李太白真赞>序》:“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喝声未絶,只见班部中闪出一官,乌纱象简,趋跪丹墀。”2.泛指官帽。清洪楝园《后南柯·辞职》:“想当年司宪护高牙,误军事褫乌纱,如炉王法便追拿。”参见“乌纱帽”。3.借指官位。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覷了这人情笑杀,可道当今底是识乌纱。”参见“乌纱帽”。4.黑纱织物。参见“乌纱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