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蒙笼侵夜色,风枝萧飒欲秋声
诗句 | 读音 |
---|---|
风枝萧飒欲秋声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fēng zhīxiāo sàyùqiū shēng |
烟叶蒙笼侵夜色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ān yèméng lóngqīnyè sè |
烟叶蒙笼侵夜色,风枝萧飒欲秋声释义
【风枝】1.喻父母死亡,不得奉养。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慟甚风枝,悲深霜露。”参见“风树”。2.风吹拂下的树枝。唐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诗:“风枝惊暗鹊,霜草覆寒蛩。”宋曾慥《高斋漫录》:“南唐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
【萧飒】1.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唐陈羽《湘妃怨》诗:“商人酒滴庙前草,萧颯风生斑竹林。”宋王安石《次韵酬朱昌叔》之六:“长以声音为佛事,野风萧颯水潺湲。”清纳兰性德《唐多令·雨夜》词:“萧颯不堪闻,残妆拥夜分。”2.萧条冷落。唐杜甫《相从歌赠严二别驾》:“成都乱罢气萧颯,浣花草堂亦何有。”宋王安石《金陵怀古》诗之三:“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颯满僧窗。”清狄亿《菩萨蛮》词:“萧颯不胜情,孤鸿三两声。”3.稀疏;凄凉。唐李白《飞龙引》之二:“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颯如秋霜。”宋陆游《独立》诗:“白髯萧颯一愚公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唐刘禹锡《登清暉楼》诗:“潯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明吴甡《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瞿秋白《饿乡纪程》三:“龙泉寺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烟叶】中的树叶。唐钱起《蓝上采石芥寄前李明府》诗:“隔溪烟叶小,覆石雪花舒。”唐白居易《和令狐相公栽竹》:“烟叶朦朧侵夜色,风枝萧颯欲秋声。”2.烟草的叶子,为制造烟丝、烟卷的原料。清钱大昕《村中记所见》诗:“日高编箔烘烟叶,雨歇携耞打豆萁。”
【蒙笼】1.草木茂盛貌。汉扬雄《甘泉赋》:“乘云阁而上下兮,纷蒙笼以掍成。”唐卢照邻《五悲·悲昔游》诗:“奇峯合沓半隐天,緑萝蒙笼水潺湲。”苏曼殊《遁跡记》:“惟有葭苇蒙笼,陂陀回首,见苍崖崒嵂。”2.指草木茂盛之处。《淮南子·修务训》:“犯津关,躐蒙笼。”高诱注:“躐蒙笼之山。”3.视觉模糊貌。唐白居易《眼病》诗之一:“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宋苏轼《和子由与颜长道游百步洪》:“卧闻客至倒屣迎,两眼蒙笼餘睡色。”宋陆游《秋夜遣怀》诗:“官身奔走何时定,病眼蒙笼惟欲闭。”濛籠:蒙胧。唐欧阳詹《回鸾赋》:
【侵】《唐韻》《正韻》七林切《集韻》《韻會》千尋切,音駸。《說文》漸進也。又朘削也。《春秋·胡傳》聲罪緻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又《周禮·大司馬》負固不服則侵之。又侵尋。《史記·武帝紀》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封禪書》作浸尋。《郊祀志》作寢尋。義同。又歲凶。《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五穀不登,謂之大侵。《韓詩外傳》一穀不升曰歉,二穀不升曰饑,三穀不升曰饉,四穀不升曰荒,五穀不升曰大侵。又姓。《三輔決錄》有侵恭。又《正韻》七稔切,音寢。貌不揚也。《前漢·田蚡傳》貌侵。《註》師古曰:短小曰侵。亦作寢。
【夜色】1.犹夜光。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才非不杰也,主非不明也,而碎结緑之鸿辉,残悬黎之夜色,抑尺之量有短哉?”2.夜间的景色。南朝梁江淹《外兵舅夜集》诗:“烟光拂夜色,华舟盪秋风。”唐宋之问《牛女》诗:“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清吴藻《临江仙·夏夜偶成》词:“卷起疏帘看夜色,一鉤残月空庭。”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