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

诗句读音
腰如箜篌首啄鸡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yāorúkōng hóushǒuzhuójī
筋烦骨殆声酸嘶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jīnfángǔ|gūdàishēngsuān sī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释义

【腰】《集韻》《韻會》伊消切《正韻》伊堯切,音要。《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徐曰》要爲中關,所以自持也。《玉篇》骻也。《釋名》腰,約也,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又馬名。《古今注》古駿馬有飛兔腰褭。又天下形勢亦稱腰。《戰國策》梁者,山東之腰也。 《玉篇》本作要。《廣韻》或作。

【箜篌】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史记·孝武本纪》:“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裴駰集解引徐广曰:“应劭云: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箜篌。”《隋书·音乐志下》:“今曲项琵琶、竪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旧唐书·音乐志》:“﹝卧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竖箜篌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竪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郭沫若《哀时古调》诗之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首】〔古文〕《廣韻》書久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音手。《說文》頭也。《易·說卦》乾爲首。《周禮·春官·大祝》辨九,一曰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註》稽首,拜頭至地也。頓首,拜頭叩地也。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又元首,君也。《書·益稷》元首起哉。又《廣韻》始也。《公羊傳·隱六年》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註》首,始也。時,四時也。過,歷也。春以正月爲始,夏以四月爲始,秋以七月爲始,冬以十月爲始。又《揚子·方言》人之初生謂之首。又魁帥也。《禮·檀弓》毋爲戎首,不亦善乎。《註》爲兵主來攻伐曰戎首。又標

【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竹角切,音涿。《說文》鳥食也。《廣韻》鳥啄也。《詩·小雅》率場啄粟。《戰國策》俛啄蚉而食之。《集韻》通作噣。《韻會》通作啅。又剝啄。《韓愈·剝啄行》剝剝啄啄,有客至門。我不出應,客去而嗔。又《廣韻》丁木切《集韻》都木切,音豰。義同。《集韻》咮也。《易林》鳧得出沒,喜笑自啄。毛羽悅澤,利以攻玉。又《廣韻》啄木鳥。又《正韻》職救切,音晝。與咮噣同。《韓詩外傳》鳥之美羽句啄者,鳥畏之。《前漢·東方朔傳》尻益高者,鶴俛啄也。《註》師古曰:啄音竹救反。

【鸡】《唐韻》古兮切《集韻》《韻會》堅奚切《正韻》堅溪切,音稽。《說文》知時畜也。《玉篇》司晨鳥。《爾雅·釋畜》雞大者蜀。蜀子雓,未成雞僆,絕有力奮。《疏》此別雞屬也。《春秋·說題辭》曰:雞爲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易·說卦》巽爲雞。《書·泰誓》牝雞無晨。《周禮·春官·大宗伯》六摯,工商執雞。《禮·曲禮》雞曰翰音。又《爾雅·釋鳥》鶾,天雞《註》鶾雞赤羽。《逸周書》文鶾若彩雞,成王時蜀人獻之。又《爾雅·釋蟲》螒,天雞。《註》小蟲,黑身赤頭,一名莎雞,又曰樗雞。《詩·豳風》六月莎雞振羽

【筋】〔古文〕竻《廣韻》《集韻》《韻會》舉欣切《正韻》居銀切,音斤。《說文》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禮·曲禮》老者不以筋力爲禮。《周禮·天官·醫師》凡藥以辛養筋。《釋名》筋,力也。肉中之力,氣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 《博雅》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又竹名。《戴凱之·竹譜》筋竹,長二丈許,圍數寸,至堅利,南土以爲矛。其筍未成竹時,堪爲弩絃。又藥名。《本草》白茅根,一名土筋。又姓,出《姓苑》。又《集韻》渠焉切,音乾。大腱也。 《篇海》俗作。ZDIC.NET汉典

【烦】《唐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音樊。《說文》熱頭痛也。又《增韻》不也。《書·說命》禮煩則亂。又《玉篇》干煩也。《左傳·僖二十九年》敢以煩執事。又《禮·樂記》衞音趨數煩志。《註》煩,勞也。又《左傳·定二年》嘖有煩言。《註》煩,言忿爭。又《增韻》悶也。《史記·倉公傳》病使人煩懣。又鳥名。《司馬相如·上林賦》煩鶩鷛。《註》徐廣曰:煩鶩,一作番。《漢書·音義》煩鶩,鳧也。郭璞云:煩鶩,鴨屬。又地名。《戰國策》襲燕樓煩數縣。《註》樓煩,屬鴈門。又叶符筠切。《陳琳·大暑賦》料救藥之千百兮,祇累熱而增煩。燿靈管

【骨】《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音汨。《說文》肉之覈也。《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註》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又牲骨。《禮·祭統》凡爲俎者,以骨爲主。《儀禮·鄕射禮註》以骨名肉,骨貴也。又姓。《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又苦骨,苦參別名。又多骨,白荳別名。見《本草綱目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

【酸嘶】酸痛剧烈之貌。三国魏曹植《释愁文》:“临餐困於哽咽,烦寃毒於酸嘶。”宋范成大《不寐》诗:“合体竞酸嘶,莫夜輒增极。”2.哀鸣;悲叹。《梁书·昭明太子统传》:“驥蹀足以酸嘶,挽悽鏘而流泫。”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嘆酸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俄见女郎綳婴儿,自穴中出,举首酸嘶,怨望无已。”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