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廷忘却征元凯,天阙重关十二门

尧廷忘却征元凯,天阙重关十二门

诗句读音
尧廷忘却征元凯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yáo2wàng quèzhēngyuán kǎi
天阙重关十二门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tiān quèzhòng guānshí èr mén

尧廷忘却征元凯,天阙重关十二门释义

【尧】〔古文〕《廣韻》五聊切《集韻》倪幺切,音僥。《說文》高也。从垚,在兀上。高遠也。《白虎通》堯猶嶢也。嶢嶢,至高貌。古唐帝。《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又姓。魏堯暄,上黨人,以武功著。又《諡法》翼善傳聖,善行德義,皆曰堯。又人名。《前漢·高帝紀》帝擢趙堯爲御史大夫,曰無以易堯。《宋史》堯叟,堯咨,堯佐,兄弟皆有聲,世謂氏三堯。又山名。《山海經》美山東北百里曰大堯山,今直隸眞定唐山,縣亦名堯山以堯始封得名。 或作。本作垚,小篆加兀,作堯。兀,會高意。一曰从三土積累而上,象高形。

【廷】《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亭。《說文》朝中也。《廣韻》朝廷也。《論語》其在宗廟朝廷。《疏》朝廷,布政之所。《釋文》廷,停也,人所集之處。又《廣韻》正也。《韻會》直也。又《廣韻》廷者,平也。又廷尉,官名。《前漢·百官表》廷尉,秦官。《註》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爲號。又《廣韻》《韻會》《正韻》徒徑切,亭去聲。義同。

【忘却】忘记掉。唐张籍《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诗:“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多少恨,今犹昨。愁和闷,都忘却。”《水浒传》第六十回:“吴学究道:‘吴用也在心多时了,不想一向忘却。小生略施小计,便教本人上山。’”李国文《月食》:“有些值得永远记忆,有些应该彻底忘却。”

【征】〔古文〕徰《廣韻》《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証平聲。《爾雅·釋言》行也。《易·泰卦》拔茅茹,以其彙征吉。《詩·小雅》之子于征。又《韻會》征,伐也。《易·離卦》王用出征。《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又《正韻》征,取也。《禮·王制》關譏而不征。又姓。《前漢·司馬相如傳》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註》仙人,姓征,名伯僑。又《韻會》通政。《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註》音征,稅也。當作征。又通正。《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正。《註》音征,稅也。獨加賞之田無稅。

【元凯】亦作“元愷”。1.“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舜举之于尧,皆以政教称美。见《左传·文公十八年》。《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南朝宋刘孝标《辩命论》:“重华立而元凯升,辛受生而飞廉进。”宋王安石《推命对》:“尧舜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清侯方域《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2.泛指贤臣、才士。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同否则元凯与斗筲无殊,并任则騄

【天阙】1.天上的宫阙。南朝宋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诗:“惭无二媛灵,託身侍天闕。”2.天子的宫阙,亦指朝廷或京都。《宋书·桂阳王休范传》:“便当投命有司,谢罪天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至正光三年二月,始还天闕。”唐韩愈《赠刑部马侍郎》诗:“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闕致时康。”清吴伟业《题崔青蚓洗象图》诗:“十丈黄尘向天闕,霜天夜踏宫墙月。”3.指两峰对峙之处。因其形似双阙,故称。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何必西瞻虎踞,乃建王宫;南望牛头,方称天闕。”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

【重关】险要的关塞。康有为《过虎门》诗:“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鬭事何存?”1.层层的宫殿门或屋门。汉王充《论衡·雷虚》:“王者居重关之内,则天之神宜在隐匿之中。王者居宫室之内,则天亦有太微、紫宫、轩辕、文昌之坐。”唐李嘉祐《送陆士伦宰义兴》诗:“知君日清浄,无事掩重关。”明边贡《再送王文熙》诗:“明发不在兹,重关为谁掩。”清顾炎武《元日》诗:“肃然至殿门,双扉护重关。”参见“重门”。2.两道闭门的横木。三国魏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明汪道昆《洛水悲》:“美女娇且闲,高门结重关。”3.谓重深的

【十二门】京城四面各有三座城门,总计有十二门。《周礼·考工记·匠人》“旁三门”汉郑玄注:“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贾公彦疏:“子丑寅卯等十二辰为子,故王城面各三门,以通十二子也。”《后汉书·百官志四》:“雒阳城十二门。”《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三辅决录》曰:‘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正,可并列车轨。’”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此指长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