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
诗句 | 读音 |
---|---|
长袂女郎簪翠翘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cháng mèinǚ|rǔláng|làngzāncuì qiào |
丫头小儿荡画桨 | 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仄 仄 拼音: yā touxiǎo érdànghuàjiǎng |
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释义
【长袂】长袖。《楚辞·大招》:“长袂拂面,善留客只。”王逸注:“袂,袖也。言美女工舞,揄其长袖。”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南朝梁沉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长袂屡以拂,,彫胡方自炊。”参见“长袖”。
【女】〔古文〕《唐韻》《正韻》尼呂切《集韻》《韻會》碾與切,茹上聲。《博雅》女,如也。言如男子之敎,人之陽曰男,隂曰女。《易·繫辭》坤道成女。《詩·小雅》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禮·內則》女子生,設帨於門右。《淮南子·地形訓》土地各以類生,澤氣生女。又已嫁曰婦,未字曰女。《禮·曾子問》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又星名。須女四星,主布帛,爲珍寶藏,一名婺女。十二月旦在北,二月旦中。又織女三星,天女也,主苽果絲帛,見《星經》。又水名。《山海經》嶧臯之山,其水出焉,東流注于激女之水。又女,九天
【簪】〔古文〕兂《廣韻》側吟切《集韻》《韻會》緇岑切《正韻》緇深切,音。首筓也。《釋名》簪,兓也,連冠于髮也。又也,因形名之也。又《廣韻》作含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含切,音鐕。義同。又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來也。又《前漢·百官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裊。《註》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又《集韻》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肅讀。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舊讀作攢。 《集韻》或作、篸。漢典考證:〔《易·豫卦
【翠翘】翠鸟尾上的长羽。《楚辞·招魂》:“砥室翠翘,絓曲琼些。”王逸注:“翠,鸟名也;翘,羽也。”2.古代妇人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唐韦应物《长安道》诗:“丽人綺阁情飘颻,头上鸳釵双翠翘。”宋周邦彦《忆秦娥·佳人》词:“人如玉,翠翘金凤,内家妆束。”清李渔《蜃中楼·训女》:“终朝阿母梳云髻,甚日檀郎整翠翘。”典
【丫头】1.谓头梳丫髻发式。唐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芒屩泅牛妇,丫头荡桨夫。”宋杨万里《入建平界》诗:“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2.旧时女孩常梳丫形发髻,因用以代称女孩。唐刘禹锡《寄赠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红楼梦》第十五回:“忽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丢了纺车一径去了。”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临到打雪仗,二边挑人,男孩子就不要她了,他们嫌她是丫头,说她不中用。”3
【小儿】小孩子。《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鬭。”《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小儿开门出来,手里拿了一个筲箕出去买米。”2.小儿子。《太平御览》卷四九○引三国魏虞翻《与某书》:“此中小儿,年四岁矣,似欲聪哲。”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谦称己子。《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曰:‘小儿未知为吏也。’”此指其子翟义。《三国志·吴志·孙晧传
【荡】《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音盪。大也。《論語》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又《釋名》蕩,排盪去穢垢也。《禮·昏義》蕩天下之隂事。又《禮·月令》仲冬諸生蕩。《註》蕩謂物動萌芽也。又《書·畢命》以蕩陵德。《傳》放蕩也。又《書·盤庚》今我民用,蕩析離居。《註》播蕩也。又《詩·大雅》蕩蕩上帝。《傳》蕩蕩,法度廢壞貌。又姓。《春秋·僖二十五年註》宋桓公生子蕩,後以蕩爲氏。又他浪切,音儻。義同。又底朗切,音黨。《周禮·地官·稻人》以溝蕩水。《註》謂以溝行水也。又《前漢·揚雄傳》雄爲人易佚蕩。《註》佚蕩,緩也。又他郞
【桨】《唐韻》卽兩切《集韻》《韻會》子兩切,音蔣。《玉篇》楫屬。《揚子·方言》所以隱櫂謂之槳。或作、,亦書作。《字彙》縱曰櫓,橫曰槳。《正字通》長大曰櫓,短小曰槳。《韻會》前推曰槳,後栧曰櫂。《古樂府》莫愁在何處,住在石城西。艇子蕩雙槳,催送莫愁來。又《集韻》資良切,音將。義同。又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