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叉罗刹鬼,亦赦尘垢缠
野叉罗刹鬼,亦赦尘垢缠释义
【亦】〔古文〕《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赦】〔古文〕《廣韻》始夜切《集韻》《韻會》《正韻》式夜切,音。《說文》置也,釋也。或从亦作。《廣韻》赦,宥也。《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書·湯誓》罔有攸赦。又《呂》五之疑有赦。《周禮·秋官·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註》赦,舍也。《前漢·法志》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惷愚。又姓。《說苑》趙子臣赦厥。又通作舍。《前漢·朱博傳》常不舍。又《集韻》測革切。本作敕。擊馬也。又《韻補》叶詩戈切。《韓愈·東方朔詩》羣仙急乃言,百犯庸不科。向觀睥睨處,事在不可赦。○按詩戈切,吳才老讀。漢典考證:〔《前漢·法
【尘垢】1.灰尘和污垢。《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之尘垢者。”韦昭注:“言尘垢不敢当盛也。”唐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家贫,岁不易衣,而天姿洁清脩严,恒若簪珠璣,衣紈縠,寥然不易为尘垢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些尘垢。”2.犹世俗。《庄子·齐物论》:“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明王廷相《<近海集>序》:“其蓬莱、方丈、扶桑、灵槎、瑶草、羽人之属,虽非真有,亦足以寄兴於超旷。凡以使我忘夫弃斥之琐尾而乐於尘垢之外者,非兹乎哉?”章炳麟《原学》:“
【缠】《廣韻》直連切《集韻》《韻會》澄延切,音廛。《說文》繞也。《玉篇》約也。《廣韻》束也。《詩·唐風·綢繆束薪傳》綢繆,纏綿也。又姓。《廣韻》漢有纏子著書。又《廣韻》特碾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碾切,廛去聲。義同。 《集韻》或作繵。《類篇》或省作緾。《五經文字》纏,俗作纏。纏原字从。
【野叉】亦译作夜叉、药叉,佛经多指恶鬼。古代笔记小说中亦常有记述,多荒诞不可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境异》:“苏都识匿国有夜叉城,城旧有野叉,其窟见在……人有逼窟口,烟气出,先触者死,因以尸掷窟口。其窟不知深浅。”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剧谈録》载,张季弘所遇逆旅妇人,以指画石,深入数寸。恐亦言过其实,即不然,亦木客野叉,非人类也。”
【罗刹】1.梵语的略译。最早见于古印度颂诗《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南亚次大陆土著名称。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凡遇恶人恶事,皆称罗刹,遂成恶鬼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天宫》:“姮娥何殊於罗刹,天堂何别於地狱!”2.古国名。在婆利国东。《新唐书·南蛮传下·婆利》:“其东即罗刹也,与婆利同俗。隋煬帝遣常骏使赤土,遂通中国。”按,婆利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或巴厘岛。3.俄罗斯在清代的旧译。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俄罗斯人来边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