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诗句 | 读音 |
---|---|
见客棹歌回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五灰 拼音: jiàn kèzhào gēhuí |
耶溪采莲女 | 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上八語 拼音: yē xīcǎi liánnǚ|rǔ |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释义
【见客】来宾。郭沫若《羽书集·把精神武装起来》:“普遍的一桌席起码要上三十元才可以见客,古人所谓‘一食破中人之产’者,现在大家都见惯不惊,而且竞相比赛。”汉
【棹歌】“櫂歌”。1.行船时所唱之歌。汉武帝《秋风辞》:“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南朝梁丘迟《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元萨都剌《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清魏源《武夷九曲诗》:“尚讶棹歌闻,那有市声起。”2.指《櫂歌行》曲。《南史·羊侃传》:“﹝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櫂歌》两曲,甚有新致。”唐骆宾王《櫂歌行》:“相思无别曲,并在《櫂歌》中。”参见“棹歌行”。汉
【回】《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又《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又《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又《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又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又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
【耶溪】即若耶溪。传说西施浣纱处。唐李白《和卢侍御通塘山》:“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王琦注引施宿《会稽志》:“若耶溪在会稽县南二十五里,北流与镜湖合。”唐孟浩然《送谢录事之越》诗:“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
【采莲】即《采莲曲》。宋曼殊《渔家傲》词:“一曲《採莲》风细细,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参见“採莲曲”。即《採莲曲》。南朝梁何逊《寄江州褚咨议》诗:“因君奏《采莲》,为余吟《别鹤》。”唐孟浩然《夜渡湘水》诗:“露气闻香杜,歌声识《采莲》。”明王世贞《赠梁公实谢病归》诗:“《采莲》一曲杳然去,得醉即卧清溪头。”参见“採莲曲”。
【女】〔古文〕《唐韻》《正韻》尼呂切《集韻》《韻會》碾與切,茹上聲。《博雅》女,如也。言如男子之敎,人之陽曰男,隂曰女。《易·繫辭》坤道成女。《詩·小雅》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禮·內則》女子生,設帨於門右。《淮南子·地形訓》土地各以類生,澤氣生女。又已嫁曰婦,未字曰女。《禮·曾子問》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又星名。須女四星,主布帛,爲珍寶藏,一名婺女。十二月旦在北,二月旦中。又織女三星,天女也,主苽果絲帛,見《星經》。又水名。《山海經》嶧臯之山,其水出焉,東流注于激女之水。又女,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