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诗句读音
更携于阗羌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陽
拼音: gēng|gèngxiéyú tián1
夜袭燕支虏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yèxíyàn zhī3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释义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携】俗攜字。(攜)《唐韻》戸圭切《集韻》懸圭切,音畦。《說文》提也。《六書故》縣持也。《書·立政》左右攜僕。《註》攜持僕御之人。《詩·大雅》如取如攜。《疏》物在地上,手舉攜之。《禮·曲禮》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註》提攜,謂牽將行。又離也。《左傳·僖七年》招攜以禮。《周語》節度不攜。又連也。《前漢·天文志》杓攜龍角。《註》杓,斗柄也。又姓。見《姓苑》。或省作。俗作携擕,非。

【于阗】亦作“于窴”。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罙、于窴。”《汉书·西域传上·于阗国》:“于闐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多玉石。”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龟兹伎,玉笛非关于闐工。”

【羌】〔古文〕《廣韻》去羊切《集韻》墟羊切,音蜣。《說文》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註》八國,皆蠻夷戎狄。羌在西蜀叟。《史記·五帝紀》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匈奴傳》西接月氏氐羌。《註》羌,三苗,薑姓之別。舜徙于三危,今阿關之西南羌是也。又《屈原·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註》羌,楚人語辭也。又《玉篇》卿也,反也,章也,强也。又姓。《史記·秦始皇紀》羌瘣伐趙。又《集韻》許亮切,音向。羌量,烏雛饑困貌。 《篇海》俗作羗。

【夜】〔古文〕《唐韻》羊謝切《集韻》《韻會》寅謝切《正韻》寅射切,耶去聲。日入爲夜,與晝對。《夏小正》時有養夜。《註》猶言永夜也。《周禮·秋官·司寤氏》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衞宏·漢舊儀》晝漏盡,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註》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漢制,金吾掌宮外,戒非常,惟元夜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又宣夜,窺天之器。《蔡邕·釋誨》言天體者有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又夜明,祭月之坎。《禮·祭法》夜明,祭月也。又武宿夜,武舞曲名。《禮·祭統》舞莫重於武宿夜。又子夜,晉曲名。《樂府·解

【袭】〔古文〕褶《唐韻》《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席入切,音習。《玉篇》重衣也。《禮·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服之襲也,充美也。又《樂記》周還裼襲,禮之文也。又《通鑑》趙烈侯賜公仲連衣二襲。《註》上下皆具曰襲。又《說文》左袵袍也。又服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又合也。《周語》朕夢協于朕卜,襲于休祥,戎商必克。又因也。《禮·曲禮》卜筮不相襲。又重也。《左傳·哀十年》卜不襲吉。又入也。《晉語》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又受也。《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又掩其不備也。《左傳·莊二

【燕支】。可作红色染料。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南史·齐纪下·废帝海陵王》:“武帝时以燕支为朱衣,朝士皆服之。”唐卢照邻《和吴侍御被使燕然》:“胡笳《折杨柳》,汉使採燕支。”2.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妇女用作化妆品。亦用作国画的颜料。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支,偏开两靨。”一本作“燕脂”。唐殷尧藩《吹笙歌》:“伶儿竹声愁绕空,秦女泪溼燕支红。”宋徐铉《稽神录·司马正彝》:“妇人云:‘至都,有好粉、燕支,宜

【虏】《唐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音魯。虜掠也。《漢書·晉灼註》生得曰虜,斬首曰獲。又地名。《水經注》淄水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其外郭卽晉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 《六書正譌》生得者,則以索貫而拘之,故字从毌从力。俗从男,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