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暂棕高下,山墙竹短长
野暂棕高下,山墙竹短长释义
【野】〔古文〕埜《唐韻》羊者切《集韻》《韻會》《正韻》以者切,音也。《說文》郊外也。《易·同人》同人于野,亨。《疏》野,是廣遠之處。《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又《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註》郊外曰野,此野爲甸稍縣都。又《周禮·秋官》縣士掌野。《註》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又《韻會》朴野。《論語》質勝文則野。《禮·檀弓》故騷騷爾則野。《疏》田野之人,急切無禮。又官名。《左傳·昭十八年》使野司各保其徵。《註》野司,縣士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註》野
【暂】《唐韻》藏濫切《集韻》《韻會》《正韻》昨濫切,音鏨。《說文》不久也。《類篇》須臾也。《書·盤庚》暫遇姦宄。《左傳·僖三十三年》婦人暫而免諸國。《註》暫,猶卒也。 《五經文字》暫作蹔,訛。
【棕】《集韻》同椶。
【高下】1.上和下;高和低。《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宋叶梦得《怀西山》诗:“西山十亩强,高下略不齐。”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2.指声音的高低。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明沉德符《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3.高处和低处。《
【山墙】廧”。1.古代宫庙中绘有山和云的墙壁。《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内阶、玄阶、堤唐、山廧。”孔晁注:“山廧,谓廧画山云。”宋陆佃《庙制议》:“《周书》曰‘太庙山墙’,注谓‘墙画山云’。”2.陡立如墙的山。唐杜牧《题武关》诗:“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明高启《梅花》诗:“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鸟山墙晚半稀。”3.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清查慎行《长清山行》:“磵道衝沙聚,山墙迭石成。”李準《李双双小传》一:“喜旺说着就去一把撕掉山墙上双双写的那张大字报。”
【竹】《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音竺。《說文》冬生靑艸,象形。下垂箁箬也。《竹譜》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又》竹雖冬蒨,性忌殊寒。九河鮮育,五嶺實繁。《詩·衞風》綠竹猗猗。《禮·月令》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周禮·夏官》東南曰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史記·貨殖傳》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戸侯等。《釋名》竹曰个。《淮南子·俶眞訓》竹以水生。又八音之一。《周禮·春官》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竹。《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衆。《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
【短长】短与长;矮与高。《管子·明法解》:“尺寸寻丈者,所以得短长之情也,故以尺寸量短长,则万举而万不失矣。”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恨与之谁短长。”宋陆游《平水》诗:“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亦指丈量物之长度。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长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杨伯峻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邾文公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