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且遣客枕安,百尺竿头同进步

一杯且遣客枕安,百尺竿头同进步

诗句读音
百尺竿头同进步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tóng|tòngjìn bù
一杯且遣客枕安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yī bēiqiě|jūqiǎnkè zhěnān

一杯且遣客枕安,百尺竿头同进步释义

【百尺竿头】桅杆及杂技长竿的顶端。唐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旧中书南厅壁间有晏元献(晏殊)《题咏上竿伎》一诗云:‘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跟掛骇旁人。’”2.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宋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三:“王文穆(王钦若)罢将帅,朝士皆有诗,陈从易诗最佳,云:‘千重浪里平安过,百尺竿头稳下来。’”元张养浩《折桂令》曲:“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箇乾休。”3.喻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宋朱熹《答陈同甫书》:“但鄙意更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同】《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

【进步】1.向前行步。《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陈元弘进步向前,称是‘汉朝使命,北入迴鶻充册立使’。”《西游记》第五十回:“可叹行人难进步,皱眉愁脸把头蒙。”《再生缘》第二一回:“君王三呼忙进步,重重顿首谢天颜。”2.谓人或事物向前发展,比原来好。《朱子语类》卷四二:“为学须先寻得一箇路逕,然后可以进步,可以观书,不然则书自书、人自人。”《水浒后传》第三回:“不如同到登云山安身,再图进步。”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

【一杯】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唐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去温来又好。”2.表示少量。唐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诗:“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3.特指一杯酒。唐杜甫《台上》诗:“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宋杨万里《立春日有怀》诗之一:“白玉青丝那得説?一杯嚥下少陵诗!”《红楼梦》第六三回:“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典

【且】〔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淺野切《正韻》七野切,音跙。借曰之辭。《論語》且予之類是也。又未定之辭。《禮·檀弓》曾子曰:祖者,且也。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又又也。《詩·小雅》君子有酒,多且旨。又此也。《詩·周頌》匪且有且。《傳》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又姑且也。《詩·唐風》且以喜樂。又將也。《史記·項羽紀》范增謂項莊曰:若屬且爲所鹵。又苟且也。《莊子·庚桑楚》老子語南榮趎曰:與物且者,其身不容,焉能容人。《註》且者,姑與物爲雷同,而志不在也。又姓。宋且謹修,明且。俗誤讀苴。又通作俎。薦牲具。祭祀燕饗用之

【遣】《廣韻》《集韻》去演切《正韻》驅演切,音繾。《說文》縱也。《廣韻》送也。《儀禮·旣夕》書遣于策。《註》遣,猶送也。又《正韻》祛也,逐也,發也。《左傳·僖二十三年》姜氏與子犯謀,醉而遣之。《前漢·孔光傳》遣歸故郡。又《廣韻》去戰切《集韻》《韻會》《正韻》詰戰切,繾去聲。《廣韻》人臣賜車馬曰遣車。《正韻》將葬而祭曰遣奠。旣祭,乃包牲體,載之以車,隨柩而行,曰遣車。《禮·檀弓》遣車一乗。《註》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

【客枕】用之枕。喻指旅途中过夜。唐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诗:“朝吟搘客枕,夜读漱僧瓶。”宋陆游《宿枫桥》诗:“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元方回《次韵仇仁近至日》:“紫逻招魂千里雪,彤庭待漏五更霜。闲人幸脱抅挛外,客枕何庸早起忙。”明郭奎《客枕》诗:“客枕睡不着,天高秋气清。”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