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藏岂不牢,见伏理可叹
瘗藏岂不牢,见伏理可叹释义
【瘗藏】臧”。指殉葬品。《管子·侈靡》:“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尹知章注:“瘞藏,谓古之樊者,或藏以金玉,或以器物,此棺槨之次浮也。”《汉书·刘向传》:“及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瘞臧,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庚娘》:“终日间,得金百,於是葬诸南郊。好事者,为之珠冠袍服,瘞藏丰满焉。”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还有各种牺牲的包裹(‘次浮’),各种仪仗(‘差樊’),各种殉葬品(‘瘗藏’),这些都可以使有关的手艺人得到生活资料。
【岂】《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 《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漢典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考證:
【不牢】不坚实;不牢固。《淮南子·时则训》:“工事苦慢。”汉高诱注:“慢,不牢也。”2.不牢靠,不稳。《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迁都督”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徐信共崔氏商议,此地安身不牢,收拾细软家财,打做两个包裹,夫妻各背一个,随着众百姓晓夜奔走。”《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萧何稳坐为丞相,韩信安邦命不牢。”草明《乘风破浪》第五章:“大树砍不倒,小草站不牢。”典
【见伏】显现和隐没;隐现。《史记·天官书》:“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见伏有时,所过行赢缩有度。”《隋书·天文志上》:“覩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宋苏轼《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复次韵答之》:“疏星带微月,金火争见伏。”
【理】《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又《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註》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
【可叹】”。亦作“可嘆”。1.值得赞美。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2.令人感慨。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寄言封侯者,数奇良可叹!”宋李如箎《东园丛说·杂说·学者自出己见》:“传注虽存,而未尝省览,即用己见立説,反谓先儒所不能到,甚可嘆也。”茅盾《子夜》五:“一种企业放在不会经营的冤大头手里,是真可惜又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