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童颜老岁华,贫寒游历贵人家
| 诗句 | 读音 |
|---|---|
| 一定童颜老岁华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yí dìngtóng yánlǎosuì huá |
| 贫寒游历贵人家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pín hányóu lìguì rén1|0|0 |
一定童颜老岁华,贫寒游历贵人家释义
【一定】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汉贾谊《论时政疏》:“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韵气一定,故餘声易遣。”宋陈亮《书林勋本政书后》:“然后勋所定之制,可以一定而不易,庶几勋之志也。”《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2.固定不变;注定。《淮南子·原道训》:“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明薛瑄《道论》中篇:“人之子孙,富贵贫贱,莫不各有一定之命。”3.规定的,确定的。《晋书·杜预传》:“故遂表树开道,为一定之制。”清李渔
【童颜】颜。亦谓红润如儿童的容颜。南朝宋鲍照《萧史曲》:“萧史爱长年,嬴女吝童颜。”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诗:“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三国演义》第一回:“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清袁枚《万松书院》诗:“我昔来肄业,弱冠方童颜。”
【老】〔古文〕《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又《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又《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又《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
【岁华】时光,年华。南朝梁沉约《却东西门行》:“岁华委徂貌,年霜移暮髮。”后蜀毛熙震《何满子》词:“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宋梅尧臣《次韵任屯田感予飞内翰旧诗》:“岁华荏苒都如昨,世事升沉亦苦多。”郭沫若《井冈山巡礼·登赣州城内八境台》诗:“三江日夜流,八境岁华遒。”2.犹岁时。南朝齐谢朓《休沐重还道中》诗:“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唐白居易《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诗:“人情依旧岁华新,今日重招往日宾。”宋范成大《立秋》诗:“岁华过半休惆悵,且对西风贺立秋。”参见“岁时”。3.泛指草木。因其一年一枯荣,故谓
【贫寒】寒微。《南史·儒林传·贺德基》:“脱白纶巾以赠之。仍谓曰:‘君方为重器,不久贫寒,故以此相遗耳。’”《西湖二集·觉闍黎一念错投胎》:“家道贫寒,伶仃孤苦,不可胜言。”邓友梅《那五》:“虽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耐不住这寂寞,受不了这贫寒。”2.指贫穷寒微的人。晋葛洪《抱朴子·广譬》:“连城之宝,非贫寒所能市也。”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想古往今来,多少功臣名将,谁不出於贫寒碌碌之中。”3.贫乏单薄。明张溥《<何记室集>题词》:“少陵佳句,多从仲言脱出,是以有‘能诗何水曹’之句;后世诗人,知慕少陵,即慕
【游历】;漫游。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发卞口而游歷,迄西山而弭轡。”宋史达祖《喜迁莺·元宵》词:“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歷。”清顾炎武《赠钱行人邦寅》诗:“南徐游歷地,儻有和歌辰。”马南邨《燕山夜话·从慧深的国籍说起》:“在他游历美洲的时候,那个大陆上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触佛教。”1.到远地游览;周游考察。《晋书·王献之传》:“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逕入,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歷既毕,傍若无人。”唐白居易《游石门涧》诗:“自从东晋后,无復人游歷。”明高启《锺山云霁图》诗:“昔年游歷处,今向画中看
【贵人】显贵的人。《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贱人,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史记·汲郑列传》:“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唐杜牧《送隐者一绝》:“公道世间唯白髮,贵人头上不曾饶。”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道静噘着嘴巴看着余永泽不动,不高兴地说:‘什么贵人?--我不侍候你那贵人!’”2.女官名。后汉光武帝始置,地位次于皇后。历代沿其名,而位尊卑不一。《后汉书·皇后纪序》:“及光武中兴,斲彫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
【家】〔古文〕《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音加。《說文》家居也。《爾雅》戸牖之閒謂之扆。其內謂之家。《詩·周南》宜其室家。《註》家謂一門之內。又婦謂夫曰家。《孟子》女子生而願爲之有家。又一夫受田百畝,曰夫家。《周禮·地官》上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註》有夫有婦,然後爲家。又大夫之邑曰家,仕於大夫者曰家臣。《左傳·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又天家,天子之稱。《蔡邕·獨斷》天子無外,以天下爲家。又居其地曰家。《史記·陸賈傳》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又著述家。《前漢·武帝紀》表章六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