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高出众山颠,疑隔尘沙道里千
诗句 | 读音 |
---|---|
一峰高出众山颠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yī1gāochū zhòngshān diān |
疑隔尘沙道里千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yí|nǐgéchén shādào lǐqiān |
一峰高出众山颠,疑隔尘沙道里千释义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峰】《集韻》同峯。
【高】《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音羔。《說文》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高以,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又《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又《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出众】众不同。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才因出众人皆嫉,势欲摩霄自不知。”明叶宪祖《鸾鎞记·诗激》:“郎才出众因何放,妾面羞郎傍晚临。”茅盾《春蚕》:“她那出众地白净然而扁得作怪的脸上看去就好象只有一张大嘴和眯紧了好象两条线一般的细眼睛。”
【山颠】”。
【疑】〔古文〕《唐韻》語其切《集韻》魚其切《韻會》凝其切,音宜。惑也。《廣韻》不定也。《易·乾卦》或之者,疑之也。《禮·坊記》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爲民坊者也。《疏》疑謂是非不決,當用禮以章明之。又度也。《儀禮·士相見禮》凡燕見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註》疑,度也,不可預度君之面位,邪立嚮之。又《廣韻》恐也。又《增韻》似也,嫌也。又《爾雅·釋言》戾也。又山名。《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衆。《註》九疑,山名也。在蒼梧。又神名。《山海經》符惕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
【隔】《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音膈。《說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記·秦始皇紀》防隔內外。《前漢·常惠傳》欲隔絕漢。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註》謂鬲絕於上。《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又《韻會小補》叶訖得切,音祴。《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隔。○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叶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隔叶執,不當作訖得切。又
【尘沙】1.尘埃与沙土。汉蔡琰《胡笳十八拍》:“疾风千里兮吹尘沙。”元虞集《城东观杏花》诗:“緑水满沟生杜若,暖云将雨少尘沙。”李季《玉门儿女出征记》诗十七:“寒流随风漫大地,午夜里风怒号飞卷尘沙。”2.喻污浊,战乱。清顾炎武《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诗:“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蔡有守《送陈树人居若明之日本》诗:“乡邦回首尘沙恶,一往夷嵎欲几年。”3.犹尘世。宋梅尧臣《和永叔景灵致斋见怀》:“不嗟门外尘沙苦,只觉壶中岁月长。”宋王安石《蒙城清燕堂》诗:“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
【道里】道路;路途。《管子·七法》:“故有风雨之行,故能不远道里矣;有飞鸟之举,故能不险山河矣。”汉焦赣《易林·小畜之无妄》:“道里夷易,安全无患。”晋陶潜《拟古》诗之六:“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宋宋祁《王畿千里赋》:“风雨之所交者,道里之必均焉。”清洪昇《长生殿·觅魂》:“[童]这坛可有多少大?[浄]虽则是倚方隅,占基阶,坛场咫尺,却可也纳须弥,藏世界,道里由延。”2.普通长度。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其於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3.道路村落。《商君书·错法》:“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
【千】《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音阡。《說文》十百也。又《廣韻》漢複姓。又《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體,慕姬旦之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