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济济归儒学,俎豆诜诜得古风

衣冠济济归儒学,俎豆诜诜得古风

诗句读音
俎豆诜诜得古风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zǔ dòushēn shēndé|děi|degǔ fēng
衣冠济济归儒学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ì guānjì jìguīrú xué

衣冠济济归儒学,俎豆诜诜得古风释义

【俎豆】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汉班固《东都赋》:“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张英死后之荣》:“又赐文端祠联云: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师模如在,忠忱垂奕叶箕裘。”2.谓祭祀,奉祀。《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庄子·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唐柳宗元《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3.引申指崇奉。清沉涛《交翠轩笔记》卷二:“真可为俎豆歷下者下一鍼砭。”

【诜诜】1.众多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毛传:“詵詵,众多也。”郑玄笺:“凡物有阴阳情慾者,无不妬忌。维蚣蝑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詵詵然众多。”一说为和集貌。朱熹集传:“詵詵,和集貌。”唐张说《四门助教尹先生墓志》:“詵詵青襟,有所仰矣。”王闿运《<衡阳县志>序》:“廉孝詵詵,湘门排云。”2.和集貌。《艺文类聚》卷四引晋闾丘仲《三月三日应诏诗》:“光光华輦,詵詵从臣。”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古风】1.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仰羡古风,为君改卜。”吕延济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此为古风也,谓卜改葬也。”唐韩愈《王公神道碑铭》:“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为誥,有古风。”宋陆游《游山西村》诗:“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七:“百年纔觉古风迴,元祐诸人次第来。”鲁迅《呐喊·明天》:“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2.诗体的一种。即古体诗。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七首。宋魏庆之《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餘年不絶。”2.泛指衣着,穿戴。唐牛僧孺《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明钱澄之《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汉年。”徐迟《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3.专指礼服。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济济】1.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毛传:“济济,众多也。”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躚躚舞百蛮。”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2.整齐美好貌。《诗·齐风·载驱》:“四驪济济,垂轡濔濔。”《隋书·音乐志中》:“昭昭车服,济济衣簪。”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庄敬貌。济,通“齐”。《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

【儒学】学说;儒家经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老子者絀儒学,儒学亦絀老子。”《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頡,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唐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郇,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自太宗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2.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明汤显祖《牡丹亭·腐叹》:“自家南家府儒学生员陈最良。”《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杨讳允,钦选应天淮安府沭阳县儒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