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通海峤,干羽格蛮陬

衣冠通海峤,干羽格蛮陬

诗句读音
干羽格蛮陬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gàn yǔ2mán zōu
衣冠通海峤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yì guāntōnghǎi qiáo

衣冠通海峤,干羽格蛮陬释义

【干羽】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唐李义府《承华箴》:“思皇茂则,敬询端辅。业光啟诵,艺优干羽。”2.指文德教化。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清施何牧《效诸将》诗之三:“蠢尔西戎稽顙后,还祈干羽格诸夷。”典

【蛮陬】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道而通。”张载注:“陬落,蛮夷之居处名也。一名聚居为陬。”《晋书·刑法志》:“江左无外,蛮陬来格。”唐李涉《岳阳别张祜》诗:“巫峡洞庭千里餘,蛮陬水国何亲疏。”明唐顺之《重修泾县儒学记》:“国家建学徧宇内,蛮陬海徼,莫不有学。”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餘年不絶。”2.泛指衣着,穿戴。唐牛僧孺《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明钱澄之《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汉年。”徐迟《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3.专指礼服。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海峤】海边山岭。唐张九龄《送使广州》诗:“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嶠行。”宋文天祥《战场》诗:“三年海嶠拥貔貅,一日蹉跎白尽头。”明何景明《明月篇》:“长安月,离离出海嶠。”朱祖谋《望江南》词:“不信明珠生海嶠,江南哀怨总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