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澈底,明可烛须眉
一泓清澈底,明可烛须眉释义
【一泓】一片或一道。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清昭槤《啸亭杂录·京师园亭》:“一泓清池,茅檐数椽,水木明瑟,地颇雅洁。”徐迟《火中的凤凰》:“就在万顷良田之间,一泓流水前面,一座拱形石桥,通往私人藏书最大的一家--铁琴铜剑楼。”2.犹言一汪。宋陆游《龟堂避暑》诗:“砚池湛湛一泓墨,衣焙霏霏半篆香。”
【清澈】1.犹明察。《楚辞·九章·惜往日》:“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王逸注:“内弗省察其侵冤也。澈,一作澂。”清冯桂芬《启肃毅伯李公论清丈书》:“州县公事无不乐於糊涂而恶於清澈者,於田赋为尤甚。”2.清净透明。晋陆云《寒蝉赋》:“轻羽涉池,清澈微激。”唐薛用弱《集异记·嘉陵江巨木》:“江水清澈,毫髮可见。”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自沙涧至此,诸水俱清澈可爱。”曹禺《王昭君》第三幕:“王昭君坐在石墩上,望着明净清澈的皓月。”3.清明。多指人的神色。《南齐书·张融传》:“融形貌短丑,精神清澈。
【明】〔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又《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又《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又《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又《詩·小雅》祀事孔明。《
【可】《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音坷。《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書·堯典》囂訟可乎。《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又僅可,未足之辭。《論語》子曰:可也。又《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又所也。《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又姓。《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
【烛】《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 《字彙》俗作燭字。非。(燭)《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音囑。《說文》庭燎火燭也。《廣韻》燈燭。《禮·曲禮》燭至起。《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又《玉篇》照也。《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又《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註》道光照也。《梁書·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又《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又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
【须眉】“须麋”。1.胡子和眉毛。《荀子·非相》:“傅説之状,身如植鰭;伊尹之状,面无须麋。”杨倞注:“麋,与眉同。”《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一八:“荷衣説艺鬭心兵,前辈须眉照坐清。”2.借指男子。清周亮工《书影》卷七:“教邓子孙,止於保姓;教济河王子,意在维城。有此远识,须麋不逮。”《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釵。”《海上花列传》第三三回:“磊落须眉浑不喜,偏要双鬟窈窕。”3.比喻事物细微处。明李贽《四书评·孟子·离娄下》:“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