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消息小春前,冷眼相看似故年
诗句 | 读音 |
---|---|
一花消息小春前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yīhuāxiāo xīxiǎo chūnqián |
冷眼相看似故年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lěng yǎnxiāng kànsì|shì4nián |
一花消息小春前,冷眼相看似故年释义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花】〔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鄭氏曰:,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吟三十韵》:“升降常自得,消息一何佳。”清顾炎武《答人书》:“十年以来,穷通消息之运如此,又何以为故人谋哉!”2.偏指增补。宋范仲淹《与朱氏书》:“里面有不是处,便与改正,空缺处,更消息。”3.变化。汉孔融《肉刑议》:“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晋张天锡《遗郭瑀书》:“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隋书·礼仪志四》:
【小春】1.指夏历十月。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七引《初学记》:“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宋欧阳修《渔家傲》词:“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閤新装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指归期约定九月九,不觉的过了小春时候。”明唐寅《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三年幕下劳王事,十月江南应小春。”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烂柯纪梦》:“十月阳和,本来就是小春的天气,可是我们到烂柯山的那天,觉得比平时的十月,还更加和暖了几分。”参见“小阳春”。2.指夏历八月。宋赞宁《笋谱》:“大抵竹八月俗
【冷眼】、客观的眼光。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冷眼静看真好笑,倾怀与説却为寃。”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他可有浑身俏,我偷将冷眼窥,端的个眉清目秀多伶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府尹冷眼看吴氏时节,见他面上毫无不忍之色,反跪上来道:‘求老爷一气打死罢!’”清李渔《慎鸾交·论心》:“所以我辈择偦,全要具一副冷眼,看他举动如何。”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妯娌》:“冷眼看了一个月,二妈觉得日子倒是过得极平稳,但自己盼望的那种和气却看不到。”2.冷漠的眼光;轻蔑的眼光。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正是常将冷
【相看】;共同观看。南朝梁简文帝《对烛赋》:“迴照金屏里,脉脉两相看。”唐杜甫《又呈窦使君》诗:“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宋杨万里《记罗杨二子游南岭石人峰》诗:“二子相看面无色,疾趋山后空王宅。”2.探望。宋范仲淹《再奏雪张亢》:“又进士黄通来涇州相看,与钱五十贯文。”3.对待;看待。宋沉俶《谐史》:“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於寳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再生缘》第二一回:“望祈照拂如儿女,万勿相看当上宾。”1.端详;观察。王统照《搅天风雪梦牢骚》:“﹝陈医生﹞望望景武,又歪向左边,仿
【似】〔古文〕《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巳。肖也。《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又嗣也。《詩·周頌》以似以續。又况也,奉也。《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又《正韻》相吏切,音寺。義同。又《韻補》叶養里切,音以。《詩·大雅》無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賈誼·旱雲賦》運淸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故】《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暮切,音顧。《說文》使爲之也。《註》徐鍇曰:故使之也。又《廣韻》事也。《易·繫辭》是故知幽明之故。《疏》故,謂事也。又《廣韻》舊也。《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二曰敬故。《註》不慢舊也。又《書·大禹謨》故無小。《傳》故犯雖小,必。又《禮·曲禮·疏》故者,承上起下之語。又《禮·檀弓》非有大故,不宿於外。《註》大故,謂喪憂。又《前漢·藝文志》魯故二十五卷。《註》師古曰:故者,通其指義也。今流俗毛詩,攺故訓傳爲詁字,失眞。又《前漢·
【年】漢典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