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掬金丹向晚风,山前草木尽龙宫
诗句 | 读音 |
---|---|
山前草木尽龙宫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1qián3mùjìn|jǐnlóng gōng |
一掬金丹向晚风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yī jūjīn dānxiàng wǎnfēng|fěng |
一掬金丹向晚风,山前草木尽龙宫释义
【山】《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
【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卜切,音沐。《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易·說卦傳》爲木。《疏》木可以揉曲直,卽順之謂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又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木,柷敔也。又質樸。《論語》剛毅木訥近仁。又木彊,不和柔貌。《前漢·周勃傳》
【尽】《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
【龙宫】龙王的宫殿。在大海之底,为龙王神力所化。《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花,从於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前蜀杜光庭《录异记·龙》:“子华罢秩,不知所之,俗云入龙宫得水仙矣。”明王宠《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龙宫嵑瑰丽,鮫室閟幽玄。”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四:“当我迷惘地睁开眼睛,望着那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床单,和室内一些医疗器械,才意识到已置身在人间的医院里,而不是海底的龙宫。”2.佛经故事: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
【一掬】“一匊”。两手所捧(的东西)。亦表示少而不定的数量。《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緑,不盈一匊。”毛传:“两手曰匊。”《文子·上德》:“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胡荽》:“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唐贾岛《望山》诗:“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清丘逢甲《去岁初抵鮀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怃然》诗:“西风一掬哀时泪,流向秋江作怒涛。”闻一多《收回》诗:“留心那一掬温存,几朵吻。”汉
【金丹】炼金石为丹药,认为服之可以长生不老。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鍊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宋陆游《兀坐颇念游历山水戏作》诗:“昔嘆远游生雪鬢,近缘多病学金丹。”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我呢,倒不要紧,只要将那道士送给我的金丹吃下去,就会飞升。”2.指鸦片、红丸一类毒品。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一:“﹝小喜﹞后来吸上了金丹,就常和邻近的光棍们来往,当人贩,卖寡妇,贩金丹。”阮章竞《赤叶河》第一部:“赶快弄钱去高庄买金丹,留大先
【向晚】傍晚。唐李颀《送魏万之京》诗:“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宋张元干《兰陵王》词:“綺霞散,空碧留晴向晚。”《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陈宫﹞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王西彦《鱼鬼》:“正好是向晚时分,田野间开始被昏暗的暮色所蒙罩。”天色将晚,傍晚。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一:“残霞雌霓,起于几席,斜日嚮晚,湖风生凉。”《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九日》:“至水马头行馆饭,已嚮晚矣。”
【风】〔古文〕凬飌檒《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