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双掌诰,伯侍仲言归

一门双掌诰,伯侍仲言归

诗句读音
伯侍仲言归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ó|bǎi|bà4zhòngyánguī
一门双掌诰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ī ménshuāngzhǎnggào

一门双掌诰,伯侍仲言归释义

【侍】《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時吏切,音耆。《說文》承也。《廣韻》近也,從也。《六書故》陪側也。《禮·曲禮》侍坐于先生。又常侍,漢時宦官名,後遂沿習爲士人官制。如唐高適稱高常侍,李愬稱李常侍是也。又《史記·趙世家》公仲連進牛畜荀欣徐越。畜侍以仁義,欣侍以舉賢使能,越侍以節財儉用。《註》侍猶勸也。又侍其,複姓。宋侍其良器。漢典考證:〔《史記·魏世家》公仲連進牛畜荀欣徐越。畜侍以仁義,欣侍以舉賢使能,越侍以節財儉用。〕 謹照原書魏世家改趙世家。 考證:〔《史記·魏世家》公仲連進牛畜荀欣徐越。畜侍以仁義,欣侍

【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衆切,蟲去聲。《釋名》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禮·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又樂器。《爾雅·釋樂》大籥謂之產,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又《水經注》魏明帝鑄銅人二列司馬門外,謂之翁仲。又姓。高辛氏才子仲堪之後。又仲孫,複姓。又與中通。仲春亦曰中春,仲子亦曰中子。《前漢·外戚傳》同產兄弟四人,曰子、孟、中、叔。

【言】〔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

【一门】。《左传·定公十年》:“每出一门,郈人闭之。”《汉书·申屠嘉传》:“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2.一条门路;一个途径。《商君书·说民》:“塞私通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唐韩愈《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丈夫在富贵,岂必守一门。”《朱子语类》卷三九:“只有此一门,舍此则无从可仕,所以颜、閔寧不仕耳。”3.一族;一家。《韩非子·八经》:“下不一门,大臣不拥。”《汉书·李寻传》:“将军一门九侯,二十朱轮。”唐杜甫《送鲜于万州迁巴州》诗:“京兆先时杰,琳瑯照一门。”《水浒传》第五十回:“﹝李逵﹞

【双】《韻會》雙,俗作双,非。(雙)《唐韻》所江切《集韻》《韻會》疎江切,音。《說文》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後漢·王喬傳》有雙鳧,從東南飛來。又《玉篇》兩也。《儀禮·聘禮》凡獻執一雙。又《玉篇》偶也。《詩·齊風》冠綏雙止。《箋》五人爲奇,而襄公往從而雙之。又獸名。《山海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三靑獸相幷,名雙雙。《註》郭璞曰:言體合爲一也。公羊傳所云雙雙而俱至者,蓋謂此也。吳任臣云:獸經曰:文文善呼,雙雙善行。駢志云:雙雙合體,蛩蛩假足。麟書曰:雙雙俱來,孟極是覆。又鳥名。《公羊傳·宣五年》其諸

【掌】〔古文〕《唐韻》諸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止兩切,章上聲。《說文》手中也。《增韻》手心也,謂指本也。《論語》指其掌。《禮·中庸》治國其如示諸掌乎。《註》示讀如寘。《疏》如置物掌中也。又職掌,主也。《書·周官》冢宰掌邦治。《禮·樂記》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又鞅掌,失容也。《詩·小雅》或王事鞅掌。《箋》鞅,猶荷也。掌,謂捧之也。負荷捧持以趨走。言促遽也。《疏》言事煩,不暇爲容儀也。又姓。晉琅邪掌同,前凉燉煌掌據。又《本》《草》水蛭。一名至掌。《爾雅·釋蟲》蛭蝚,至掌。 《正字通》古作。覆手爲爪,反爪爲。

【诰】〔古文〕《唐韻》《廣韻》古到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居号切,音告。《說文》告也。《徐曰》以文言告曉之也。《廣雅》敎也。《易·姤卦》后以施命誥四方。《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三曰誥。《註》杜子春曰:誥,當爲告。書亦可爲告。又《韻會》告上曰告,發下曰誥。《爾雅·釋言》謹也。《註》所以約勤謹戒衆。《疏》以六義諭衆謂之誥,尚書誥誓之類是也。《孔安國·尚書序》夏商周之書,雖設敎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疏》三王訓、誥、誓、命、歌、貢、征、範類猶有八,獨言誥者,以別而言之,其類有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