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佳节又中和,三分春光一巳过

一年佳节又中和,三分春光一巳过

诗句读音
三分春光一巳过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sān fēnchūn guāngyī4guò|guo|guō
一年佳节又中和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yīniánjiā jiéyòuzhōng hé

一年佳节又中和,三分春光一巳过释义

【三分】1.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清唐孙华《涿州怀古》诗:“三分巴蜀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2.指三国史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霍四究説《三分》,尹常卖《五代史》。”3.十分之三。元本高明《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唐孔颖达疏:“此梅虽

【春光】的风光、景致。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宋杨万里《题广济圩》诗之三:“诗卷且留灯下看,轿中只好看春光。”清黄遵宪《遣闷》诗:“花开花落掩关卧,负汝春光奈汝何。”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2.指岁月,青春。唐鲍溶《秋思》诗之一:“燕国有佳丽,蛾眉富春光。”明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绣幕奇葩,春光正当十八。”清李渔《意中缘·拒妁》:“只怕这有限的春光,顺风儿吹得过去,逆风儿吹不转来,那时节休懊悔也。”3.指消息(多指男女私情)。清洪昇《长生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巳】《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似。《說文》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隂氣巳藏,萬物皆成文章,故巳爲蛇,象形。《史記·律書》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前漢·律歷志》振美於辰,已盛於巳。《釋名》已也,如出有所爲,畢已復還而入也。《玉篇》嗣也,起也。《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又《韻會》上巳,節名。《韓詩章句》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宋書·禮志》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又《韻補》古巳午之巳,亦讀如已矣之已。《增韻》陽氣生于子,終于巳。巳者,終巳也,

【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臥切,戈去聲。《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禮·檀弓》過之者,俯而就之。《史記·贾生傳》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又過失也。《書·大禹謨》宥過無大。《註》過者,不識而誤犯也。《前漢·文帝紀》俱去細過,偕歸大道。又罪愆也。《周禮·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誅,以馭其過。又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又卦名。易大過,小過。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書·禹貢》東過洛汭,北過洚水。又過所也。《釋名》過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年】漢典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

【佳节】美好的节日。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宋苏轼《端午游真如》诗:“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时值清明佳节,家家士女踏青,处处游人玩景。”清吴伟业《庚子八月访同年吴永调于锡山有感赋赠》诗之二:“天遣名山供户牖,老逢佳节占风流。”冰心《寄小读者》九:“幸而我素来是不喜热闹的,每逢佳节,就想到幽静的地方去。”

【又】《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音宥。《說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過三也。《韻會》偏旁作。又《廣韻》又,猶更也。又《韻補》叶夷益切,音亦。復也。《詩·小雅》人之齊聖,飮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富音偪。

【中和】同“中和”。《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颜与冉又不得。”颜师古注:“龢,古和字也。”明宋濂《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唐权德舆《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清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