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清绝中秋时,仰天高欲攀桂枝

一年清绝中秋时,仰天高欲攀桂枝

诗句读音
仰天高欲攀桂枝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yǎng tiāngāoyùpānguì zhī
一年清绝中秋时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yīniánqīng juézhōng qiūshí

一年清绝中秋时,仰天高欲攀桂枝释义

【仰天】仰望天空。多为人抒发抑郁或激动心情时的状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日暮途穷,人间何世,盖仰天长慟而不能已。”

【高】《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音羔。《說文》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高以,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又《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又《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攀】《唐韻》普班切《集韻》《韻會》《正韻》披班切,盼平聲。引也。《晉語》攀輦卽利而舍。又自下援上也。《莊子·馬蹄篇》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崔駰·達旨》攀台階闚紫闥。或作扳。亦作。

【桂枝】1.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桂枝”指月。唐卢照邻《明月引》:“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唐太宗《辽城望月》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2.“桂林一枝”的省言。喻登科及第。唐孟浩然《送洗然弟进士举》诗:“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唐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宋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诗:“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元杨弘道《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诗:“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参见“桂林一枝”。3.中药名。即肉桂。可作中药。明李时珍《本草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年】漢典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

【清绝】形容美妙至极。唐李山甫《山中览刘书记新诗》诗:“记室新诗相寄我,蔼然清絶更无过。”宋陆游《小雨泛镜湖》诗:“吾州清絶冠三吴,天写云山万幅图。”清陈维崧《琵琶仙·泥莲庵夜宿同子万弟与寺僧闲话》词:“且啜茶瓜,休论尘世,此景清絶。”邓方《冬月阅国初诸家诗因题绝句》之二:“独有愚山爱敦厚,五言清絶似瀟湘。”2.凄清至极。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之十一:“昔读《楚辞》,意不大爱之,顷日视之,实自清絶滔滔。”唐杜甫《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浩歌渌水曲,清絶听者愁。”宋苏舜钦《和子履雍家园》:“珍禽不可见毛羽,数声清

【中秋】五日。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俺两口儿今年做一个中秋八月圆。”老舍《四世同堂》三九:“在他的端阳节那组卡片中,五毒饼正和中秋的月饼与年节的年糕一样,是用红字写着的。”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郑玄注:“中,音仲。”唐顾况《望初月简于吏部》诗:“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叶圣陶《饭》:“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

【时】〔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又《韻會》辰也,十二時也。又《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又《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