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惭弃掷,胜地每咨嗟
隐居惭弃掷,胜地每咨嗟释义
【隐居】深居乡野不出仕。《楚辞·惜誓》:“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王逸注:“或有修行德义,隐藏深山,而君不照知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朱晦翁﹞遂弃官不做,隐居本处武夷山中。”沈从文《主妇集·王谢子弟》:“﹝七爷﹞就从×州城里迁往乡下田庄上去住,预备‘隐居’。”2.指隐士的住所。唐孟浩然《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诗:“白鹤青巖半,幽人有隐居。”宋何薳《春渚纪闻·徐氏父子俊伟》:“政和间,余过御儿,访其隐居。”典
【弃掷】抛弃。唐杜甫《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宋苏辙《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之一:“弃掷良宵君谓何,清天流月鑑初磨。”明张溥《孟门行》:“本以结同心,何知反弃掷。”清方苞《储礼执文稿序》:“而世之登高科,致膴仕者,出其所业,众或弃掷而不陈。”
【胜地】1.制胜的地位、形势。《管子·七法》:“成功立事,必顺於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必立於胜地。”《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2.指形势有利的地方。《新唐书·王承元传》:“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詔号临汧城。”《封神演义》第七一回:“营安胜地,寨背孤虚。”3.名胜之地。南朝齐王屮《头陀寺碑文》:“东望平皋,千里超忽,信楚都之胜地。”明刘基《养志斋记》:“华亭在松江之滨,胜地冠於浙右。”碧野《白云·绿树·金花》:“那时,鸡公山与北戴河、庐山被
【每】《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
【咨嗟】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王逸注:“咨嗟,叹而美之也。”《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枝……武帝以植於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宋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李师琴纹如卧蛇,一弹使我三咨嗟。”王闿运《曾孝子碑文》:“学士大夫高尚其道,负贩佣嫗咨嗟其行。”2.叹息。汉焦赣《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王涣﹞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数。”明刘若愚《酌中志·正监蒙难纪实》:“是时,高公已居林下,颇为咨嗟,然已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