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诗句读音
吟乔树之微风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ínqiáoshùzhīwēi fēng
韵资天纵平仄:仄 平 平 仄
拼音: yùnzītiān zòng
饮高秋之坠露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一暮
拼音: yǐngāo qiūzhīzhuìlù|lòu

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释义

【吟】〔古文〕唫《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音切,音崟。《說文》呻也。《廣韻》歎也。又《增韻》哦也,咏也,鳴也。《莊子·德充符》倚樹而吟。《戰國策》晝吟宵哭。《楚辭·漁父》行吟澤畔。《荀子·不苟篇》盜跖吟口。《註》吟咏長在人口也。《後漢·梁冀傳》口吟舌言。《註》謂語吃不能明了。又姓。《正字通》唐嘉州刺史吟約。又音含。《前漢·郊祀歌》靈安留,吟靑黃。《註》服虔曰:吟音含。○按師古云:服說非也。吟,歌誦也,靑黃,四時之樂也。然服有此音,今存之。又《集韻》牛錦切,音僸。《揚雄·解嘲》蔡澤雖噤吟,而笑唐舉。《註》

【乔】《唐韻》巨嬌切《集韻》《韻會》渠嬌切,音僑。《說文》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爾雅·釋木》句如羽喬。《註》樹枝曲卷,似鳥毛羽。《又》下句曰朻,上句曰喬,如木楸曰喬。《又》小枝上繚曰喬。《書·禹貢》厥木惟喬。《傳》喬,高也。《詩·周南》南有喬木。《傳》喬,上竦也。又矛之上句曰喬。《詩·鄭風》二矛重喬。《傳》重喬,累荷也。《箋》喬,矛矜,近上及室題所以縣毛羽。又姓。《後漢·光武紀》雲中太守喬扈。又人名。《戰國策》世世稱孤,而有喬松之壽。《註》喬,王子喬。松,赤松。又通橋。《詩·周南·喬木釋文》亦作橋喬。又《廣韻

【树】〔古文〕《唐韻》常句切《集韻》《韻會》《正韻》殊遇切,殊去聲。《說文》生植之總名。《左傳·昭二年》季氏有嘉樹,宣子譽之。《禮·祭義》樹木以時伐焉。《淮南子·原道訓》萍樹根于水,木樹根于土。又《爾雅·釋宮》屛謂之樹。《論語》邦君樹塞門。又《揚子·方言》牀謂之杠。北燕、朝鮮閒謂之樹。又獸名。《儀禮·鄉射禮》君國中射則皮樹中。《註》皮樹,獸名。謂皮作樹形以射之。又姓也。《後魏·官氏志》樹洛于氏。後改爲樹氏。又《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臣庾切,音豎。扶樹也。《徐鍇曰》樹之言豎也。種樹曰樹。《易·繫辭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微风】的风。《荀子·解蔽》:“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於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汉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宋范成大《春晚》诗之二:“微风尽日吹芳草,蝴蝶双双贴地飞。”清刘纯熙《日暮》诗:“宿鸟树高下,微风云重轻。”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绿色的绣有和平鸽的旗帜,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风里轻轻地飘荡。”2.指日趋衰微的风俗。唐杜甫《杜鹃行》:“蜀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微风。”微,一本作“遗”。

【韵】《集韻》與韻同。(韻)〔古文〕均《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音運。《說文》和也。从音員聲。《玉篇》聲音和曰韻。《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

【资】《唐韻》卽夷切《集韻》《韻會》《正韻》津私切,音咨。《說文》貨也。《易·旅卦》旅卽次,懷其資。《註》必獲次舍,懷來資貨。又《易·乾卦》萬物資始。《釋文》資,取也。又《儀禮·聘禮》問歲月之資。《註》資,行用也。又《五經文字》齎,與資同。《儀禮·少牢饋食禮》資黍于羊俎兩端。《註》資,猶減也。今文資作齎。又與咨同。《禮·緇衣》民惟曰怨資。《尚書》作咨。又姓。《玉海》資氏。《留·風俗傳》黃帝之後。《四明志》會稽有資氏。又《集韻》資四切。與恣同。秦刻石文恣作資。

【天纵】1.亦作“天从”。天所放任,意谓上天赋予。后常用以谀美帝王。《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南朝梁沉约《丞相长沙宣武王墓铭》:“峩峩哲人,寔惟天纵。”唐高适《淇上别刘少府子英》诗:“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宋王禹偁《李太白真赞》:“人欲方切,天从忽来。”元刘壎《隐居通议·古赋一》:“徽宗皇帝,万几餘暇,戏御毫素,间作花草虫鱼,以示天从多能之意。”《明史·赵锦传》:“陛下天纵圣神,乾纲独运。”郭沫若《高渐离》第五幕:“十八皇子真是聪明天纵,他的批评是万分恰当的。”2.闰月。宋洪迈《夷坚甲志·倪

【高秋】1.天高气爽的秋天。南朝梁沉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四一:“见底高秋水,开怀万里天。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明徐祯卿《送耿晦之守湖州》诗:“远下吴江向霅川,高秋风物倍澄鲜。”2.深秋。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萧索高秋暮,砧杵鸣四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第宅》:“宅内有自雨亭子,簷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明邵璨《香囊记·闻讣》:“荒凉凉高秋时序,冷萧萧清霜天气。”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坠】《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類切,垂去聲。《說文》侈也。《爾雅·釋詁》落也。《論語》未墜於地。《韓詩外傳》星墜木鳴,國人皆恐。又《集韻》直律切,音术。義同。隊隧古通,經史皆互見。

【露】《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路。《說文》潤澤也。从雨路聲。《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釋名》露,慮也。覆慮物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五經通義》和氣津凝爲露。《蔡邕·月令》露者,隂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禮·月令》孟秋,白露降。《詩·召南》厭浥行露。《箋》厭浥然濕,道中始有露,謂二月中嫁娶時也。又《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屈原·離騷》朝飮木蘭之墜露。《前漢·鼂錯傳》覆露萬民。《註》如淳曰:覆,也。露,膏澤也。《春秋緯》武露布,文露沉。《註》甘露降其國,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