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
| 诗句 | 读音 |
|---|---|
| 一篇秧马传海内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仄 仄 拼音: yīpiānyāng mǎchuán|zhuànhǎi nèi |
| 农器名数方萌芽 | 平仄:平 仄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nóngqìmíng shùfāngméng yá |
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释义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秧马】农民拔秧时所坐的器具。形如船,底平滑,首尾上翘,利于秧田中滑移。宋苏轼《秧马歌引》:“﹝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日行千畦,较之傴僂而作者劳佚相絶矣。”宋陆游《春日小园杂赋》:“自此年光应更好,日驱秧马听繅车。”清赵翼《横塘曲》:“朝行秧马宵呼犊,不抵清歌侑一觴。”汉
【传】《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釋文》傳,直專反。又丁戀反。又《正韻》授也,續也,布也。《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又《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又《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註》移也。又《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傳舍。《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又《說文》遽也
【海内】国境之内,全国。古谓我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焦循正义:“古者内有九洲,外有四海……此海内,即指四海之内。”《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宋曾巩《熙宁转对疏》:“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鲁迅《<朝花夕拾>后记》:“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
【农】〔古文〕辳莀《唐韻》《集韻》奴冬切,音儂。《說文》耕也,種也。《書·洪範》農用八政。《註》農者,所以厚生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註》三農:山農、澤農、平地農也。《左傳·襄九年》其庶人力于農穡。《註》種曰農,斂曰穡。又神農,古炎帝號。《前漢·食貨志》闢土植穀曰農。炎帝敎民植穀,故號神農氏,謂神其農業也。又萬山氏有子曰農,能植百穀,後世因名耕甿爲農。又司農,官名。《前漢·百官志》秦曰治粟內史,漢景帝更名大司農。又弘農,郡名。《前漢·地理志註》武帝元鼎四年置。又姓也。《風俗通》神
【器】〔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去冀切,去聲。《說文》衆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廣韻》器皿。《易·繫辭》形乃謂之器。《註》成形曰器。《書·舜典》如五器。《註》器謂圭璧。又《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註》器,能也。《論語》及其使人也,器之。《疏》度人才器而官之。又《論語》管仲之器小哉。《註》言其度量小也。又姓。見《姓苑》。又叶欺迄切,音乞。《曹植·黃帝三鼎贊》鼎質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像太乙。 《集韻》或作。《玉篇》俗作噐。
【名数】1.名位礼数。语本《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唐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其后虽翔泳势异,而不以名数革初心。”宋苏舜钦《杜公谢官表》:“是故峻其名数,宠之等威,黄阁黑旙,葱珩赤紱,或延登受策,或御坐为起。”元叶隆礼《辽志·本末》:“中国帝王名数,尽盗有之。”2.姓名职司。《隋书·经籍志二》:“古之仕者,名书於所臣之策,各有分职,以相统治……然则冢宰总六卿之属,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数,先后之次焉。今《汉书百官表》列众职之事,记在位之次,盖亦古之制也。”3.名籍;户籍。《史
【方】〔古文〕《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音芳。《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傳》方,泭也。《釋文》小筏曰泭。《爾雅·釋水》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又《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又《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
【萌芽】“萌牙”。1.草木初生的芽。《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波斯枣﹞如小块紫矿,恂亦收而种之,久无萌芽,疑是蒸熟也。”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漫消磨、一寸光阴,一寸萌芽。”2.开始发芽。《汉书·东方朔传》:“甘露既降,朱草萌牙。”宋梅尧臣《依韵和持国新植西轩》:“浇灌同一时,萌芽或先后。”清高述明《塞外》诗:“炎风初解冻,夏草渐萌芽。”3.开始产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刻鏤声律,萌芽比兴。”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西都外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