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旋回无少息,两仪覆焘未尝私
诗句 | 读音 |
---|---|
一气旋回无少息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yī qìxuán huíwúshǎo xī |
两仪覆焘未尝私 | 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六脂 拼音: liǎng yífù tāowèi chángsī |
一气旋回无少息,两仪覆焘未尝私释义
【一气】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论》:“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明王廷相《答何粹夫》二:“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之中即有阴阳。”清姚鼐《于子颖扬州使院见禹卿》诗:“阴阳有开闔,一气无迁代。”2.指空气。晋方庆《风过箫赋》:“风之过兮,一气之作。”3.指呼吸一次。《晋书·许迈传》:“常服气,一气千餘息。”4.指奏乐首须以气动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
【旋回】。1.使回旋。喻指挥。汉刘向《说苑·尊贤》:“令将军方吞一国之权,提鼓拥旗,被坚执鋭,旋回十万之师,擅斧鉞之诛,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骄士。”2.回环;盘旋。《太平御览》卷九四六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沙门安法开者,北人也,尝见吴公长三尺,自屋堕地,旋回而去。”唐孟郊《峡哀》诗:“谷号相喷激,石怒争旋迴。”清黄景仁《石鳌坞洞天福地遗址》诗:“青林鬼话昼唧啾,空廊虎跡宵旋回。”见“旋迴”。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少息】;稍稍休息。唐韩愈《祭女挐女文》:“撼顿险阻,不得少息。”许地山《鬼赞》:“我因疲极,才坐在一个祭坛上少息。”2.暂停;稍稍平息。汉马融《长笛赋》:“众音猥积,以送厥终,然后少息暂怠。”《宋史·张齐贤传》:“及继迁为潘罗支射杀,边患谓可少息。”元施惠《幽闺记·文武同盟》:“告少息雷霆怒嗔。”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户部·江南白粮》:“庶几弊政少除,民怨少息。”
【两仪】1.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南山以锡年,仰北辰而
【覆焘】覆幬”。典
【未尝】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唐元稹《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诗》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明刘基《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
【私】《唐韻》息夷切《集韻》《韻會》《正韻》相咨切,音司。《說文》禾也。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又對公而言謂之私。《書·周官》以公滅私。《詩·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禮·孔子閒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又家臣稱私。《儀禮·士相見禮》見於大夫曰:某也,夫子之賤私。《禮·玉藻》士自稱於大夫曰外私。《註》此大夫非己所臣,則稱外私。又恩私也。《儀禮·燕禮》寡君,君之私也。《註》謂獨受恩厚。《禮·郊特牲》婦餕餘,私之也。《釋名》私,恤也,所恤念也。又《爾雅·釋親》女子謂姊妹之夫曰私。《詩·衞風》譚公維私。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