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鵷雏出丹山,律吕节奏藏于胸
诗句 | 读音 |
---|---|
律吕节奏藏于胸 | 平仄:仄 仄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三鍾 拼音: lǜ lǚjié zòucáng|zàngyúxiōng |
一如鵷雏出丹山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yī rúchúchūdān shān |
一如鵷雏出丹山,律吕节奏藏于胸释义
【律吕】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国语·周语下》:“律吕不易,无姦物也。”汉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唐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鬢根。”郭沫若《创造十年》五:“风声和博多湾的海涛,十里松原的松涛,一阵一阵的卷来……那正是一起一伏的律吕。”2.比喻准则、标准。唐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
【节奏】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礼记·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唐裴铏《传奇·元柳二公》:“有仙娥数辈,奏笙簧簫笛,旁列鸞凤之歌舞,雅合节奏。”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坎坎鼓我》:“‘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张长《空谷兰》:“随着歌声的节奏,她们轻轻摇晃着身子,那么舒畅。”2.喻指均匀有规律的进程。茅盾《野蔷薇·一个女性》:“她觉得大自然的
【藏】〔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又兹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又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又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說文》《漢書》通用
【于】《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又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又《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又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又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又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又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
【胸】《正字通》同胷。
【一如】完全相同;全像。《仪礼·有司彻》:“司马羞湆鱼,一如尸礼。”《晋书·郑冲传》:“禄赐所供,策命仪制,一如旧典而有加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狄武襄不知体》:“狄欲奬此一军,乞于讲武殿閲武试,冀仁宗亲睹其驍勇。俄而奋击号呼,一如临敌,飞矢至殿陛。”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香山寺》:“香山寺制一如碧云而饶古色。”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七章:“赵雄立刻做个手势,打断她的话,一如他害怕触犯这两个字似的。”2.佛家语。不二曰一,不异曰如,不二不异,谓之“一如”,即真如之理,犹言“永恒真理”或本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昙
【雏】《唐韻》仕于切《集韻》《韻會》崇芻切,音。《說文》雞子也。从隹从芻。《爾雅·釋鳥》生噣雛。《註》生能自食者。《釋文》雛,仕俱反。《禮·月令》天子乃以雛嘗黍。《釋文》仕于反。《孟子》力不能勝一匹雛。又《禮·內則》不食雛。《註》伏乳者。又《莊子·秋水篇》南方有鳥,其名鵷雛。《司馬相如·子虛賦》鵷雛孔鸞。《註》鵷雛,鳳屬也。《集韻》或作鶵。俗作,非。又《集韻》《類篇》從遇切,音聚。《集韻》人名。仲尼弟子顏濁雛。
【出】《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春入聲。《說文》進也。《廣韻》見也,遠也。《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又生也。《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註》秦康公,晉之甥也。又《周禮·秋官·大司》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註》出謂越獄逃亡也。又《增韻》斥也。《正韻》亦作黜絀。又《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推去聲。自中而外也。又《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僞切,吹去聲。《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又叶敕律切
【丹山】南方当日之地。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非丹山之赫曦,闻琴瑟之空音。”参见“丹穴”。2.古谓产凤之山名。《吕氏春秋·本味》:“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说唐》第十三回:“凤翅展丹山,天下咸欣瑞兆。”参见“丹穴”。3.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堂书钞》卷一五一引晋袁山松《宜都记》:“郡西北四十里有丹山。山间时有赤气笼林,岭如丹色,因名丹山。”4.地名。指丹州,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北周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校战丹山,移营白璧。”倪璠注:“丹山,丹州。”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