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诗句读音
中台竟三拆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入二十陌
拼音: zhōng táijìngsānchāi|cā
奕世皆夔龙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ì shìjiēkuí lóng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释义

【中台】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朱右曾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2.即尚书省。秦汉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魏晋宋齐并称尚书台,梁陈后魏北齐隋则称尚书省。唐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唐韩愈《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苏舜卿《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竟】《廣韻》《韻會》《正韻》居慶切,音敬。窮也,終也。《史記·項羽紀》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高祖紀》歲竟,兩家常折券棄責。《前漢·元帝紀》竟寧元年。《師古註》竟者,終極之言,言永安寧也。《霍光傳》縣官重太后,故不竟。《師古註》竟,窮竟其事也。又《說文》樂曲盡爲竟。又地名。《史記·白起傳》遂東至竟陵。《註》在郢州長壽縣南百五十里。又姓。出《何氏姓苑》。又《集韻》舉影切,音景。與境同,界也。《禮·曲禮》入竟而問禁。《疏》竟,界首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字彙補》按竟界之竟,宜从上聲。徐師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拆】《集韻》《韻會》《正韻》恥格切,音坼。裂也,開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疏》皆孚甲開拆,莫不解散也。又毀也。又《集韻》昌石切,音尺。擊也。 本作。或作。又作坼。

【奕世】累世,代代。《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后汉书·杨震传》:“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李贤注:“奕犹重也。”《宋书·孔琳之传》:“而传国之璽,歷代迭用;袭封之印,奕世相传。”宋司马光《宣徽惠穆吕公挽辞》:“奕世台衡贵,盈门紱冕荣。”清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是故议院议员之法立,则奕世无失德之君。”

【皆】《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又叶舉里切,音几。《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集韻》或作皆,非。

【夔龙】1.相传舜的二臣名。夔为乐官,龙为谏官。《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唐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元耶律楚材《和人韵》之二:“安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明梁辰鱼《浣纱记·吴刎》:“伯嚭那老贼呵!我一心认是济世夔龙,谁知你是蠹国鴟梟。”《平山冷燕》第一回:“今当此春昼,夔龙并集,亦当有词赋示后,今日之盛,方不泯灭无传。”2.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红楼梦》第五三回:“上面两席是李婶娘、薛姨妈坐,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