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尉聊且浼,诸公定见知
诗句 | 读音 |
---|---|
诸公定见知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zhūgōngdìng jiànzhī|zhì |
一尉聊且浼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十四賄 拼音: yīwèi|yùliáo qiěměi |
一尉聊且浼,诸公定见知释义
【诸】〔古文〕《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又《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又《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又《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又
【公】〔古文〕《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音工。《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徐曰》會意。《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註》公猶共也。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又三公官名。《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又官所曰公。《詩·召南》退食自公。又父曰公。《列子·黃帝篇》家公執
【定见】的见解或主张。明李东阳《储处士传》:“此其中已有定见,恐为所挠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噫!一阴符耳,俄以为六代,俄以为唐人,又俄以为后汉,何无定见如此。”朱自清《<背影>序》:“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沙汀《困兽记》八:“她并不泼辣,实际倒是一个没有定见的柔弱的人。”典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尉】〔古文〕《廣韻》於胃切《集韻》《韻會》《正韻》紆胃切,音畏。《說文》从上按其下也。从从火,从又持火,所以繒也。隸作尉。《廣韻》也,安也。又官名。《黃震曰》尉,古司官,至秦漢改今名。義取除姦,安良民也。《後漢·光武紀》廷尉,秦官,聽獄必質於朝廷,故曰廷尉。尉,平也。《史記·張釋之傳》今旣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又《百官志》太尉,秦官,掌軍事。《應劭曰》自上按下曰尉,武官悉以爲稱。又縣尉。《漢官儀》大縣兩尉,長安四尉,分左右部。五代時,尉皆軍校爲之,建隆閒詔諸縣,置尉一員,在主簿下。又姓。鄭大夫尉止。又尉遲
【聊且】姑且。《后汉书·张衡传》:“留瀛洲而採芝兮,聊且以乎长生。”晋葛洪《抱朴子·嘉遯》:“聊且优游以自得,安能苦形於外物哉!”唐戴叔伦《早行寄朱山人放》诗:“心知剡溪路,聊且寄前期。”宋苏轼《与滕达道书》之五:“秦太虚言,公有意拆却逍遥堂横廊,切谓宜且留之,想未必尔,聊且言之。”元揭傒斯《题<渊明抚松图>》诗:“孤松临广园,聊且共盘桓。”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那时我说‘佥事这一个官儿倒也并不算怎样的区区’,就为此人的乘机想做官而发,刺他一针,聊且快意。”
【浼】《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音每。《揚子·方言》洿也。東齊海岱之閒或曰浼。《孟子》爾焉能浼我哉。又《集韻》謨官切,音瞞。又母伴切,音滿。又莫半切,音縵。義同。又美辨切,音免。浼浼,水貌。一曰水流平貌。《詩·邶風》河水浼浼。又通作娓,詳娓字註。 《類篇》或作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