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下每惭知孺子,床前曾忆拜庞公
诗句 | 读音 |
---|---|
床前曾忆拜庞公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chuángqiánzēng|céngyìbàipáng gōng |
圯下每惭知孺子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yí xiàměicánzhī|zhìrú zǐ |
圯下每惭知孺子,床前曾忆拜庞公释义
【床】《玉篇》俗牀字。
【曾】《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九經字樣》曾从。,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
【忆】《廣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正韻》伊昔切,音抑。念也,思也,記也。《古詩》下有長相憶。 《增韻》古作意,誤。
【庞公】。东汉襄阳人。躬耕于襄阳岘山之南,曾拒绝刘表的礼请。后隐居鹿门山,采药以终。唐皇甫冉《赠郑山人》诗:“庞公採药去,莱氏与妻行。”明高启《耕》诗:“自得庞公计,遗安与子孙。”
【圯下】。《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閒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后因用以借指张良。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腰钱跨鹤谁不愿,只有圯下先我鞭。”参见“圯桥”。汉
【每】《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孺子】1.幼儿,儿童。《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宋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裕靖节公殉难》:“掘壕如浅沟,一孺子能踰之。”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我曾于五月二十日寄一孺子相片。”2.古代称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书·立政》:“呜呼!孺子王矣。”《汉书·王莽传上》:“立宣帝玄孙婴为太子,号曰孺子。”唐罗隐《筹笔驿》诗:“千里江山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譙周。”《新唐书·王承元传》:“﹝承元﹞乃谢曰:‘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