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响悲秦筝,仁声和舜琴

逸响悲秦筝,仁声和舜琴

诗句读音
仁声和舜琴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rénshēnghé|hè|huó|huò|húshùn qín
逸响悲秦筝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ì xiǎngbēiqín zhēng

逸响悲秦筝,仁声和舜琴释义

【仁】〔古文〕忎《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人。《釋名》忍也。《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程顥曰》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又《方書》手足痿爲不仁。後漢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請命超還漢土,上書云:兄年七十,兩手不仁。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又姓。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歐陽修·送吳子京南歸詩》我笑謂吳生,爾其聽我言。顏回不貳過,後世稱其仁。 《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則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

【舜琴】五弦琴。相传为舜为创,故云。《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风》。”南朝梁沉约《梁鞞舞歌》:“舜琴中已絶,尧衣今復垂。”前蜀韦庄《悼亡姬》诗:“湘江水阔苍梧远,何处相思弄舜琴。”

【逸响】1.奔放的乐音。《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动心惊耳,逸响笙匏。”元张简《初夏偶成》诗:“鸣琴发逸响,嘉树含清辉。”2.指雄浑奔放的诗文。《文选·沉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缀平臺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李善注:“逸响,谓司马相如之文。”胡朴安《<中国文学史>序》:“一时作者,深沉鬱于泉渊,逸响振于金石,英华奋发,波澜浩荡,笔有餘力,文无竭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絶一世。”

【悲】《唐韻》府眉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眉切,音。《說文》痛也。从心非聲。有聲無淚曰悲。《詩·豳風》女心傷悲。《毛傳》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鄭箋》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隂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爲悲。心之所以非則悲矣。《淮南子·原道訓》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又叶補皆切,擺平聲。《楚辭·九辯》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悵而自悲。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隂陽不可與儷偕。zdic.net汉典

【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似瑟,传为秦蒙恬所造,故名。三国魏曹丕《善哉行》:“齐侣发东舞,秦筝奏西音。”晋潘岳《笙赋》:“晋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秦筝。”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诗:“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宋晏几道《蝶恋花》词:“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清陈维崧《鹧鸪天·苦雨和蘧庵先生》词:“雪登麦积秦筝苦,雨歇丛臺赵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