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形眇邈难相类,圣迹希夷语默闲
诗句 | 读音 |
---|---|
仪形眇邈难相类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yí xíngmiǎo miǎonán|nàn|nuóxiāng|xiànglèi |
圣迹希夷语默闲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shèngjìxī yíyǔ mòxián |
仪形眇邈难相类,圣迹希夷语默闲释义
【仪形】1.仪容;形体。晋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德猷靡嗣,仪形长递。”李善注:“仪形,容仪形体也。”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明吴承恩《陌上佳人赋》:“吾今不暇悉其颜状、意态、风标、仪形。”2.谓画其形貌。《文选·左思<魏都赋>》:“丹青炳焕,特有温室,仪形宇宙,歷象圣贤。”李周翰注:“言於温室殿画天地之形、圣贤之象。”3.效法。《汉书·王莽传上》:“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颜师古注
【眇邈】。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盖登旋璣之眇邈,则知井谷之至卑。”《云笈七籤》卷四:“既太虚眇邈,玄师难希,宜求之於心,即理而断也。”2.久远;遥远。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古诗眇邈,人世难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雷首山在南,事有似而非,千载眇邈,非所详耳。”唐张鷟《游仙窟》:“僕从汧陇,奉使河源。嗟命运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精妙,玄妙。《汉武帝内传》:“此术眇邈,必须清洁至诚,殆非流浊所宜施行。”
【难】〔古文〕《廣韻》《韻會》那干切《集韻》那肝切,音。《說文》鳥也。本作。又《玉篇》不易之稱也。《書·臯陶謨》惟帝其難之。《咸有一德》其難其愼。又珠名。《曹植·美人行》珊瑚閒木難。《註》《南越志》曰:木難,金翅鳥沫所成碧色珠也。又姓。《正字通》南北朝難從党。見《姓苑》。又《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同儺。《集韻》難,卻除凶惡也。《周禮·春官·占夢》遂令始難歐疫。《夏官·方相氏》率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禮·月令》季春,命國難。《又》季冬命有司大難。又《詩·小雅》其葉有難。《傳》難然盛貌。《釋文》乃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类】《五音篇海》與類同。詳頁部類字註。(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遂切,音戾。《爾雅·釋詁》善也。《詩·大雅》克明克類。《箋》類,善也。勤施無私曰類。《又》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傳》類,善也。又《玉篇》種類也。《易·乾卦》則各從其類也。又《繫辭》方以類聚。又比也。《禮·學記》知類通達。《註》知事義之比也。又《緇衣》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註》類謂比式。《疏》言行之無恆,不可比類也。又《左傳·襄九年》晉君類能而使之。《註》隨所能。又肖似也。《禮·曲禮》諸侯旣塟見天子曰
【圣】《廣韻》《集韻》苦骨切,音窟。《說文》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揚子·方言》圣圣,致力無餘功貌。○按从土从又。會手把土義。亦作。《字彙》古壞切,音怪,非。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誤。
【迹】〔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資昔切,音積。《說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左傳·宣十二年》遷大國之迹于鄭。《前漢·揚雄傳》擬足而投迹。《淮南子·說山訓》足蹍地而爲迹。又凡功業可見者曰迹。《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迹。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莊子·天運篇》《六經》先王之迹也。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迹自身。《註》仲無所因,故曰邁迹。《前漢·平當傳》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註》謂求其踪迹。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淮南子·說山訓》循迹者,非能生迹
【希夷】《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南朝梁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钻仰。”唐权德舆《奉和郑宾客相公摄官丰陵扈从之作》诗:“莫究希夷理,空怀涣汗恩。”2.指虚寂玄妙的境界。唐韩愈《顺宗实录五》:“臣闻上圣玄邈,独超乎希夷;彊名之极,犹存乎罔象。”唐钱起《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诗:“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3.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北史·序传·李行之》:“年将六纪,官歷四朝,道协希夷,事忘可否。”唐白居易《病中
【语默】亦作“语嘿”。谓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南朝陈张正见《白头吟》:“语默妍媸际,浮沉毁誉中。”唐白居易《唐故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嘿,无非佛事。”秦牧《艺海拾贝·<哲人·小孩>》:“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你在阅读的时候,觉得那个作家仿佛就在眼前,他的思想感情,他的动静语默,他的声音笑貌,仿佛可以触摸似的。”2.喻指出仕或隐居。晋陶潜《命子》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逯钦立注:“语默,出处。”《南史·张裕传》:“是以披闻见,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