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眼目光,再饮言语迟
一饮眼目光,再饮言语迟释义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眼目】1.眼睛。《后汉书·袁敞传》:“识其状貌,伤其眼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自后所患眼目,不曾再发疼痛。”《儒林外史》第二九回:“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冰心《往事(二)》一:“图画的色彩也加倍鲜明,动摇了我们的心灵与眼目。”2.眼力;见识。宋高宗《翰墨志》:“况流传歷代之久,贋本杂出,固不一幅,鉴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远。”金王若虚《著述辨惑》:“东坡之解经,眼目儘高,往往过人远甚。”明李贽《与友人书》:“又将仙家好诗、儒家通禪好诗堪以劝戒,堪以起发人眼目心志者,备细抄録。”3.眼线;为
【光】〔古文〕炗《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又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
【再】《唐韻》《集韻》《韻會》作代切,音載。《說文》一舉而二也。从冓省。《徐曰》一言舉二也。《玉篇》兩也。《廣韻》重也,仍也。《書·禹謨》朕言不再。《禮·儒行》過言不再。《註》知過則改,故不再也。《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又子例切,音祭。《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言语】说话;说。《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水浒传》第六九回:“史进只不言语。”《红楼梦》第四三回:“宝兄弟明儿断不可不言语一声儿,也不传人跟着,就出去。”老舍《骆驼祥子》十五:“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咧咧的甩手一走!”2.吩咐;命令。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俺员外言语,着我来悔这门亲事。”元曾瑞《留鞋记》第四折:“自家张千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王月英到相国寺里去。”《水浒传》第三三回:“这兵马都监黄信上厅来,领了知府的言语,出来点起五十箇壮健军汉,披掛了衣甲。”
【迟】〔古文〕邌《唐韻》直尼切《集韻》《韻會》尼切《正韻》知切,音墀。《說文》徐行也。《廣韻》久也,緩也。《詩·衞風》行道遲遲。《禮·玉藻》君子之容舒遲。又《孔子閒居》無體之禮,威儀遲遲。《註》緩而不迫也。又委遲,迴遠貌。《詩·小雅》周道倭遲。又《韻會》棲遲,息也。《詩·風》可以棲遲。又姓。《書·盤庚》遲任有言。《註》古賢人。又尉遲,複姓。又《廣韻》《韻會》直利切《集韻》直吏切《正韻》直意切,音稚。《廣韻》待也。《後漢·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又《趙壹傳》實望昭其懸遲。《註》懸心遲仰之。又遲明卽黎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