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

诗句读音
一月薰手足平仄: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yī yuèshǒu zú
两月薰衣裳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liǎngyuèyī shang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释义

【一月】1.一年的第一月。《书·泰誓序》:“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孔传:“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紂。”宋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2.一个月。《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郑玄笺:“一月之中三有胜。”《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及见武皇帝试闭左慈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捻指之间,在家中早过了一月有餘。”3

【手足】手和足。《淮南子·兵略训》:“凡此五官之於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神鸟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体而生,二头,四手足。”清葆光子《物妖志·柳》:“肩推黄棘之门墙,韁锁情怀,桎梏手足以取辱焉。”2.比喻整体的分支。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又《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又《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又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衣裳】1.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陈书·沉众传》:“其自奉养甚薄,每於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屨。”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越人服青为然。”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不肯涂红抹粉,也不愿穿鲜艳的衣裳。”2.《易·繫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汉焦赣《易林·坤之讼》:“天之德室,温仁受福,衣裳所在,凶恶不起。”3.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