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方无授受,明窗端坐只观书
诗句 | 读音 |
---|---|
明窗端坐只观书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míng1duān zuòzhī|zhǐguān|guànshū |
一种单方无授受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īzhǒng|zhòng|chóngdān fāngwúshòu shòu |
一种单方无授受,明窗端坐只观书释义
【明】〔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又《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又《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又《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又《詩·小雅》祀事孔明。《
【窗】〔古文〕《唐韻》楚江切《集韻》《韻會》初江切。與牕同。《說文》本作囪。在牆曰牖,在戸曰囪。或作窗。《釋名》窗,聰也。於外窺內爲聰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四旁雨夾窗。《註》助戸爲明。亦作牕。又《集韻》《韻會》麤叢切,音怱。通孔也,竈突也。 《韻會》案集韻,麤叢切,類篇韻補俱同。或作牕。《鮑昭·玩月詩》蛾眉蔽珠櫳,玉鉤隔銷。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陶潛詩》有酒有酒,閒飮東牕。願言懷人,舟車靡從。則字合又於東韻收入。
【端坐】1.安坐;正坐。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今苟以己无惨怛寃痛,故端坐相仍。”汪继培笺:“端坐,犹言安坐也。”《北史·高昂传》:“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就按於清元小殿……时唯妃女弟秦国夫人端坐视之。”清刘大櫆《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君与人饮酒,淋漓终日如不厌;及其闭门端坐,未尝一持杯斝。”2.谓安然栖息。《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乌生》:“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
【只】《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
【观】〔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官去聲。《說文》諦視也。《韻會》所觀也,示也。《易·觀卦》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朱註》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爲人所仰也。《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傳》欲觀示法象之服制。觀,舊音官,陸音工喚切。《周禮·冬官考工記》氏爲量。嘉量旣成,以觀四國。《註》以觀示四方,使放象之。《前漢·宣帝紀》觀以珍寶。《師古曰》觀,示也。又容觀,容貌儀觀也。《禮·玉藻》旣服習容觀玉聲乃出。又《爾雅·釋詁》多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箋》奄,久。觀,多也。一音官。又《爾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单方】间的药方。通常专治某种疾病,用药简单。《隋书·经籍志三》:“王世荣《单方》一卷。”2.泛指药方。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汤火伤方》:“《镜花缘》説部,徵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輒效。”3.喻解决某种问题的有效办法。宋韩世忠《临江仙》词:“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宋刘克庄《湖南江西道中》诗之一:“酒与《离骚》难捏合,不如痛饮是单方。”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授受】受。《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与?”朱熹集注:“授,与也。受,取也。”《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杂说》:“圣贤授受,功不赞漏。”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今各省各局机器师匠,略晓机器,测算等学,彼此授受,絶少匠心。”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意在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