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醉蓬莱寄调,缮写拜呈,伏惟台慈,特赐采览
诗句 | 读音 |
---|---|
伏惟台慈 | 平仄: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七之 拼音: fú wéitái|tāi2 |
缮写拜呈 | 平仄:仄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四清 拼音: shàn xiěbàichéng |
以醉蓬莱寄调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ǐzuì péng láijìtiáo|diào|zhōu |
以醉蓬莱寄调,缮写拜呈,伏惟台慈,特赐采览释义
【伏惟】维”。1.下对上的敬词。多用于奏疏或信函。谓念及,想到。汉扬雄《剧秦美新》:“臣伏惟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为天下主。”晋李密《陈情事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2.表示希望,原望。唐韩愈《贺皇帝即位表》:“臣闻昔者尧、舜以吁嗟,君臣相戒,以致至治……伏惟皇帝陛下仪而象之,以永多福。”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伏维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花月痕》第十四回:“万里长途,伏维自爱。”
【台】《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詁》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又《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又《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魯之閒曰台。又《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註》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爲太尉,中台司中爲司徒,下台司祿爲司空,史漢皆作三能。又姓。北史有台氏。又天台,山名,在會稽
【慈】《唐韻》疾之切《集韻》《韻會》牆之切《正韻》才資切,音磁。《說文》愛也。从心兹聲。《精薀》父母之愛子也。《左傳·昭二十六年》父慈子孝,姑慈婦聽。又《儀禮·喪服》慈母如母,謂養母也。又《禮·內則》慈以甘旨。《註》慈,謂愛敬進之也。又慈和,服物也。《左傳·文十八年》宣慈惠和。《註》慈者,愛出於心,恩被於物也。又《增韻》柔也,善也,仁也。又石名。《精薀》山產鐵於其陽者,慈石產其隂。《郭璞·慈石贊》慈石吸鐵,母子相戀也。俗作磁,非。又竹名。《竹譜》竹之叢生,子母相依,曰慈竹。又果名。《羣芳譜》慈姑,一根,歲生十二
【缮写】录。汉刘向《<战国策>序》:“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王琦注引《韵会》:“编録文字谓之缮写。”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清黄宗羲《万里寻兄记》:“於是裂纸数千,缮写其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輒榜之宫观、街市间。”
【呈】《唐韻》直貞切《集韻》馳貞切《韻會》馳成切,音程。《說文》平也。从口聲。又《玉篇》解也。又《廣韻》示也,見也。《正韻》露也。又姓。《正字通》古今印藪有呈紳。又與程通。《史記·秦始皇紀》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又《廣韻》《集韻》直正切,音鄭。《廣韻》自媒衒。《唐書·韋澳傳》恐無呈身御史。又《集韻》丑郢切,音騁。與逞同,通也。一曰快也。《集韻》古作呈。註詳屮部四畫。又《字彙補》古文狂字。註詳犬部四畫。 《郭氏正誤》呈,从王从口。與呈字異。呈字从。
【以】〔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醉蓬莱】调见宋柳永《乐章集》。参阅《词谱》二五。
【寄】《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音記。《說文》托也。《增韻》寓也。《周語》國無寄寓。《註》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又《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又《廣韻》附也。《增韻》傳也。《禮·王制》東方曰寄。《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註》請寄,猶囑托也。又寄生,草名。又寄居,小蟹名。
【调】《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又《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