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函丈训,泣涕自汍澜

永怀函丈训,泣涕自汍澜

诗句读音
泣涕自汍澜平仄:仄 仄 仄 平
拼音: qì tìzìwán lán
永怀函丈训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yǒng huáihán zhàngxùn

永怀函丈训,泣涕自汍澜释义

【泣涕】1.眼泪。《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晋陶潜《咏贫士》之七:“年飢感仁妻,泣涕向我流。”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2.哭泣。《荀子·大略》:“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宋苏舜钦《答杜公书》:“设丈人有此才,逢此时,而不得此位,则某必当叹息泣涕而相弔。”清戴名世《先大人诗序》:“自恨无以发名成业,以振先人之盛德与其文章,於是泣涕而书之。”

【自】〔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又《玉篇》率也。又《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又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又《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

【汍澜】亦作“汍兰”。1.泪疾流貌。《隶释·汉金乡长侯成碑》:“号泣发哀,泣涕汍兰。”《后汉书·冯衍传下》:“泪汍澜而雨集兮,气滂浡而云披。”晋欧阳建《临终诗》:“执纸五情塞,挥笔涕汍澜。”明宋濂《故浦江义门第八世郑府君墓版文》:“过者读之,不为之涕泗汍澜,非仁人也。”刘半农《扬鞭集·两个失败的化学家》:“他们理想中的成功呢?许只是老泪汍澜中的一句空话了。”2.指流波。明杨慎《崤关行》:“凌澌正坚沍,河水无汍澜。”

【永怀】1.长久思念。《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明夏完淳《效潘安仁<悼亡>》诗:“永怀寄寒夜,冥冥空怀抱。”2.咏怀;抒发情怀。晋陶潜《有会而作》诗序:“岁云夕兮,慨然永怀。”

【函丈】亦作“函杖”。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隋书·炀帝纪上》:“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復黌宇时建,示同爱礼,函丈或陈,殆为虚器。”宋陆游《斋中杂兴》诗之一:“成童入乡校,诸老席函丈。”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牓发之日,随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风采,心神肃然。既而屡赐延接,引之函丈之侧。”2.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敬称。宋陆游《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

【训】〔古文〕馴《唐韻》《集韻》《韻會》許運切《正韻》吁運切,薰去聲。《說文》說敎也。《徐曰》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正韻》誨也。《字彙》導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傳》作訓以敎導太甲。《詩·大雅》四方其訓之。《正義》訓是敎誨之別名。《禮·曲禮》敎訓正俗。《疏》謂訓說義理。又《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書·說命》學于古訓。《詩·大雅》古訓是式。《傳》古,故也。訓,道也。《傳》古訓,先王之遺典也。《左傳·文六年》告之訓典。《註》訓典,先王之書。又《玉篇》誡也。《魏書·高允傳》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