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自高尘世外,无心得共野云闲
诗句 | 读音 |
---|---|
无心得共野云闲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wú xīndé|děi|de4|1yěyúnxián |
有道自高尘世外 | 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四泰 拼音: yǒu dàozì gāochén shìwài |
有道自高尘世外,无心得共野云闲释义
【无心】1.犹无意,没有打算。《东观汉记·寇恂传》:“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唐杜甫《畏人》诗:“门逕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朱延年﹞也不知道是徐总经理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2.没有成见。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國爲氏。又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
【野】〔古文〕埜《唐韻》羊者切《集韻》《韻會》《正韻》以者切,音也。《說文》郊外也。《易·同人》同人于野,亨。《疏》野,是廣遠之處。《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又《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註》郊外曰野,此野爲甸稍縣都。又《周禮·秋官》縣士掌野。《註》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又《韻會》朴野。《論語》質勝文則野。《禮·檀弓》故騷騷爾則野。《疏》田野之人,急切無禮。又官名。《左傳·昭十八年》使野司各保其徵。《註》野司,縣士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註》野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有道】1.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郑玄注:“道,多才艺者。”《史记·游侠列传序》:“昔者虞舜窘於井廪,伊尹负於鼎俎……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后汉书·安帝纪》:“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唐韩愈《争臣论》:“或问諫议大夫阳城於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何晏集解引
【自高】1.自然高大。《庄子·田子方》:“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唐魏徵《论治疏》:“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2.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宋陈亮《甲辰秋答朱元晦书》:“后生小子遂以某为假伯恭以自高,痴人面前真是不得説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殷家女子倒百般好,只有些儿毛病,专一恃贵自高,不把公婆看在眼里。”3.犹自重;自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唐李景亮《李章武传
【尘世】犹言人间;俗世。唐元稹《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元不忽木《点绛唇·辞朝》曲:“臣离了九重宫闕,来到这八方宇宙,寻几箇诗朋酒友,向尘世外消磨白昼。”《老残游记》第十回:“不但此曲为尘世所无,即此弹法亦山中古调,非外人所知。”郭沫若《落叶·第二十三信》:“想在远隔尘世的深山之中寂寞地但是是高贵地去生活着的景慕,强烈地在我心中浮动。”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