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释义
【归向】归嚮”。亦作“归向”。1.归依,趋附。唐司空图《潭州灵泉院记》:“远近道俗,莫不归嚮。”宋司马光《与范景仁书》:“皆知天之为高,日之为明,莫不瞻仰而归向之。”明张居正《番夷求贡疏》:“庶不孤远夷归嚮之诚,亦以见人臣不敢自专之义。”马其昶《<濂亭集>序》:“明则有归氏,清则有方氏,姚氏,梅氏。此数家者,尤学者所归嚮。”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现在是万缘俱寂,一心另有归向了。”2.指趋附的地方。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
【桃花源】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唐李白《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宋梅尧臣《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杨朔《木棉花》:“香港,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典
【悠然】1.闲适貌;淡泊貌。晋陶潜《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杜甫《寄贾司马严使君》诗:“故人俱不利,謫宦两悠然。”明张居正《送毛青城谪滇南》诗:“浮名看自薄,謫宦转悠然。”叶圣陶《游临潼》:“荷池里只剩荷梗了,几只鸭悠然浮在池面。”2.深远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宋叶适《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铭》:“入其塾,诵读之鏘然,覃思之悠然,人雅多公父子不穷於儒也。”3.以形容韵味不尽。清袁枚《随园诗话
【策】《廣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格切,音。《儀禮註》策,也。《蔡邕·獨斷》策者,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單執一札,謂之爲。連編諸,乃名爲策。凡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于,數行可盡者書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書于策。《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通攷》漢制,取士作策難問,試者投射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問,謂之對策。又策書。《釋名》策書敎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又籌也,謀也。
【藜杖】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藜杖西山且挟书,蹉跎光景徂。”陈毅《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诗:“延水波涛翻骇浪,一灯藜杖送人归。”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