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
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释义
【继】《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詣切,音計。《說文》續也。《玉篇》紹繼也。《易·繫辭》繼之者,善也。《中庸》善繼人之志。《孟子》爲可繼也。《五經文字》繼从,反爲。俗作継,非。又《集韻》吉棄切,音繫。縛也。《後漢·李固傳》羣下繼望。《註》劉攽曰:繼是繼續之義,不可施於此。蓋本是繫字,繫綴天下之望也。○按繼又音繫,訓縛,卽繫之義。劉欲改繼爲繫,非是。
【起名】号;命名。《汉书·高帝纪上》“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儒林外史》第二回:“开蒙的时候,他父亲央及集上新进梅朋友替他起名。”萧红《生死场》十三:“对!招集小伙子们,起名也叫‘革命军’。”2.得名;获取名望。晋伏义《与阮籍书》:“若弃圣背贤,必不离乎狂狷;凌荣起名,则不免乎穷辱。”《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后汪大尹因此起名,遂钦取为监察御史。”
【硉】《廣韻》《集韻》勒沒切《韻會》《正韻》盧沒切,論入聲。硉矹,詳前矹字註。本作。又礌也。《枚乗·七發》上擊下硉。
【兀】《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悠然】1.闲适貌;淡泊貌。晋陶潜《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杜甫《寄贾司马严使君》诗:“故人俱不利,謫宦两悠然。”明张居正《送毛青城谪滇南》诗:“浮名看自薄,謫宦转悠然。”叶圣陶《游临潼》:“荷池里只剩荷梗了,几只鸭悠然浮在池面。”2.深远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戴公从东出,谢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宋叶适《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铭》:“入其塾,诵读之鏘然,覃思之悠然,人雅多公父子不穷於儒也。”3.以形容韵味不尽。清袁枚《随园诗话
【想】《廣韻》《正韻》悉兩切《集韻》《韻會》寫兩切,音鯗。《說文》冀思也。註希冀而思之也。《後漢·王霸傳》夢想賢士。《晉書·謝安傳》悠然遐想。又《增韻》意之也。物未至而意之也。又《周禮·春官》眡祲掌十輝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十曰想。《註》鄭司農云:想者,輝光也。鄭康成曰:想雜氣有所似,可形想也。《六書精薀》心有所欲而思也。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
【扬】〔古文〕敭《唐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陽。飛舉也。《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薪。《傳》揚,激揚也。《疏》謂水急激而飛揚,波流疾之意也。又《豳風》以伐遠揚。《疏》謂長條揚起者。又《增韻》發也,顯也。《廣韻》舉也。《易·夬卦》揚于王庭。《疏》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書·堯典》明明揚側陋。《禮·文王世子》或以言揚。《疏》能言語應對,亦舉用之。又稱說也。《禮·祭統》銘者,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前漢·季布傳》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又《爾雅·釋詁》揚,續也。又簸去糠
【马】〔古文〕《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