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百川水,滔滔地中行

又如百川水,滔滔地中行

诗句读音
滔滔地中行平仄:平 平 平 平
拼音: tāo tāodì|dezhōng xíng
又如百川水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韵脚:上五旨
拼音: yòurúbǎi chuānshuǐ

又如百川水,滔滔地中行释义

【滔滔】奔流貌。《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行人儦儦。”毛传:“滔滔,流貌。”汉王粲《赠文叔良》诗:“瞻彼黑水,滔滔其流。”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王逸注:“滔滔,行貌。”宋梅尧臣《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元萨都剌《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周立波《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平型关,并且指日要到达太原,去喝那里的葡萄酒。”茅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

【中行】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2.泛指中庸之道。清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1.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范蠡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参见“三行”。2.中列。《吴子·励士》:“於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减。”3.唐宋时,尚书省分六

【又】《唐韻》于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音宥。《說文》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多,略不過三也。《韻會》偏旁作。又《廣韻》又,猶更也。又《韻補》叶夷益切,音亦。復也。《詩·小雅》人之齊聖,飮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富音偪。

【百川】江河湖泽的总称。《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晋成公绥《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黄河。”唐李白《公无渡河》诗:“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宋龚鼎臣《东原录》:“四瀆尊於百川,谓其发源而东,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清冯桂芬《致李伯相书》:“河名大清,百川朝宗,美瑞也。”

【水】《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