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塘上征人路,记得停骖一解颜
诗句 | 读音 |
---|---|
尤溪塘上征人路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十一暮 拼音: yóu1tángshàng zhēngrénlù |
记得停骖一解颜 |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dé|děi|detíngcānyījiě yán |
尤溪塘上征人路,记得停骖一解颜释义
【尤】〔古文〕怣《唐韻》《集韻》羽求切《韻會》疑求切《正韻》于求切,音郵。《說文》尤,異也。从乙又聲。《徐曰》乙欲出而見閡,則顯其尤異者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未有殊尤絕迹可考於今者。《註》尤,異也。一曰甚也,過也。又《廣韻》怨也。《詩·鄘風》許人尤之,衆稚且狂。《左傳·僖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又最也。《莊子·徐無鬼》夫子物之尤也。《註》言於人物之中稱之爲最。又蚩尤,黃帝臣。帝與戰於涿鹿,殺之。今畫其形於旗上,名蚩尤旗。又彗星亦名蚩尤旗。又姑尤,齊東界二水名。《左傳·昭二十年》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又姓。
【溪】《廣韻》苦奚切《集韻》《韻會》牽奚切。與谿同。《說文》山瀆無所通者。又水註川曰谿。 《廣韻》或作磎。
【塘】《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徒郞切,音唐。也。築土遏水曰塘。《吳越春秋》夫差姑蘇臺東,丹湖萬頃,內有金銀塘。又《錢塘志》曹華信立防海塘,募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來者如雲。乃曰:不復需土。皆棄而去。塘成,因名錢塘。又瞿塘,在夔州東。《方輿勝覽》瞿塘,古西陵峽,乃三峽之門。《杜甫詩》衆水會培萬,瞿塘第一門。 通作唐。
【上征】1.上升。《楚辞·离骚》:“駟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飞陛揭孽,缘云上征。”明乌斯道《泽畔》诗:“上征天无风,远游橐无金。”2.引申为向前发展。鲁迅《坟·人之历史》:“虽后世学人,或更上征而无底极,然十九世纪末之言进化者,固已大就于斯人矣。”3.谓溯流而上。汉冯衍《显志赋》:“浮江河而入海兮,泝淮济而上征。”唐李白《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4.指春秋时吴、越、楚诸国征伐中原各诸侯国。《国语·吴语》:“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君皆入朝。”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路】《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又《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又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停】《唐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廷。行中止也。《釋名》停,定也。定於所在也。《王弼易傳》八卦復位,六爻遷次,周而復始,上下不停。又《關尹子·八籌篇》草木俄茁茁,俄停停。《註》停停,樸遬不長也。又叶徒當切,音唐。《韓愈·贈張籍詩》從喪期至洛,還走不及停。假道經盟津,出入行澗岡。 《復古編》本作亭,後人又別作停。
【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倉含切,音參。《玉篇》驂馬。《說文》駕三馬也。又車中兩馬曰服,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詩·秦風》騧驪是驂。《儀禮·覲禮》使者降以左驂出。《註》騑馬曰驂。又驂乗。《左傳·文十八年》齊懿公納閻職之妻,而使職驂乗。《史記·漢文帝紀》代王令宋昌驂乗。《註》乗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處車右,以備傾側,取三人爲名義也。又《爾雅·釋宮》七達謂之劇驂。《註》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又《集韻》七紺切,音慘。騑也。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解颜】。《列子·黄帝》:“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三国魏曹植《七启》:“雍容閒步,周旋驰曜,南威为之解颜,西施为之巧笑。”唐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诗:“儻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媪谦抑而后受盟。归述其情,生始解颜为笑。”